电影“啃老族”的时代

时间:2022-10-02 04:49:09

电影“啃老族”的时代

睁眼瞧瞧如今的电影,合拍成风,续集泛滥,如此口感乏味的流水线产品,好莱坞和麦当劳还有什么区别呢?

“啃老族”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现今社会上有些碌碌无为的青年的。他们自己不思进取,却天天想着在日渐衰老的父母身上打主意,搞间房子啦,买辆车子啦,小算盘十分精明。

有意思的是,这种所谓的“啃老族”之于电影,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就拿《碟中谍》系列来说吧,1996年老导演德・帕尔马亲手缔造了这一悬疑动作经典,制片人就是担任主演的阿汤哥I四年后,未过足戏瘾的阿汤搬来吴宇森,“吴式风格”的暴力美学耍得炉火纯青。又过了六年,当年的“靓汤”在经历离婚风波、事业下滑之后,眉宇间的英气犹在,却更多了一份沧桑感。于是,这个时候《碟中谍3》的推出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增加观众的新鲜感,这部续集的格局更加国际化。除了意大利、德国,阿汤还专门跑到我国的浙江西塘古镇取景,并在黑瓦白墙间“飞檐走壁”,惹得国内的汤迷好一阵疯狂!

借着最近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的时候,制片搭档保拉・瓦格纳来了一番实话实说:“阿汤总是善于把握自己的影迷,在如此不可思议的舞台,我们急切盼望能同大家一同分享。”

这种表态当然出自真心,但却也暗含着一句潜台词:“你们赶紧来花钱消费吧,否则我和阿汤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没法子,当电影拍摄越来越成为一种“烧钱”的行为,票房连同电影的附加产值成了不折不扣的硬道理。任何特立独行的导演,不谙于此道,头撞南墙的窘状一定少不了。

于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电影:《星战》系列、《哈里・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每一个投资人都不会放过延续前作的成功,继续投资赚钱的生意经。《碟中谍》之所以成了续写的对象,前两部超过四亿美金的收益自然成为吸引投资方最诱人的那块蛋糕。

当然,草创期的电影这种现象便业已存在。《科学怪人》《金刚》・都曾拍过续集。但是,那更多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某种类型的偏爱。真正体现为某种经济行为的运作,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1975年,《大白鲨》踏浪而来,“新好莱坞”的大片时代拉开了帷幕。大制片厂利用前所未有的多媒体综合优势,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此后,电影便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源源而来。于是有人惊呼: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与其说是在生产“电影”,倒不如说是生产口味完全相同的麦当劳“大餐”。

所谓的电影“啃老族”即源于此,其中又有两种方式最为常见。其一日复拍,创作者的灵感枯竭了,就拿影史上的名片开刀,辅之于当下的社会背景或最先进的视觉效果“新鲜”出炉。上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的兴盛,彰显强势女性形象的40年代黑成了导演热衷的对象,于是就有了新版本的《双倍赔偿》《邮差总按两次铃》《走出过去》。近来随着数字影像的进步,30年代以及更早的电影史被重写,当年的《木乃伊》《金刚》也成了如今一道道视觉的饕餮大餐。

其二日续写,为了保证票房的成功,创作者一般会选取此前票房胜利的作品,趁着观众的热乎劲,进行“再度创作”。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连续剧,一种是系列剧。前一种像史泰龙自编自演的成名作《洛奇》,当年仅投资了110万,结果票房近百倍于此,还拿到了当年的奥斯卡奖。于是,从1976年到1990年又连拍了4部续集,每集互有联系。据说今年史泰龙又在投拍《洛奇・巴博阿》,只是不知道年过六旬的史泰龙此刻尚能饭否?

后一类则是系列剧。现在流行的《哈里・波特》《007》《碟中谍》即是如此,它们每集中间似乎保有联系,但也独立成章。即使没有看过前集的观众,仍然能够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空间。眼下风靡北美的神话片《纳尼亚传奇》会不会有续集?瞧瞧3亿美元的国内票房,答案似乎便不言自明了。实际上,安德鲁・亚当森正在率原组人马拍摄第二部《纳尼亚传奇:里海王子》。

续写和复拍有没有风险呢?当然,尽管有前作为后来者作铺垫,但是盛名之下成为“鸡肋”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好莱坞史上的这种故事屡见不鲜。更令人担心的是,好莱坞似乎变得越发的平庸和乏味,一切以金钱为主导,让电影充满了异样的气息。回想上世纪30、40年代和70年代电影的“流金岁月”,很是令人扼腕嗟叹。

还记得,《独立日》的导演罗兰・埃默里奇曾经导演过一部怪兽大片《哥斯拉》,影片结尾一只未被人发觉的小哥斯拉破壳而出,凶猛地扑向银幕。似乎,这又是个未完的故事――但是“且听下回分解”是不可能了,由于票房的失败,小哥斯拉的命运也被抛入了太平洋。回首再来看五月即将上映的《碟中谍3》,同样也是一次商业与文化的赌注,阿汤哥荣焉衰焉,或许就在一刹那间。

上一篇:莫将真爱赴流水 下一篇:让昆曲在21世纪“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