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时间:2022-10-02 04:47:23

谈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减少以至消灭不及格现象,即转化中差生,消灭特差、特困生。“差生问题”自然而然成为高中数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也是会考高考的问题。面对差生,面对差生的主要表现,我们做了许多努力,如多讲、多练、多布置、多批阅;加班、加点、加辅导,结果是学生苦,教师苦,可最终效果平平。更为重要的是,就因为上述“多”、“加”,学生的身心受到不应有的重挫,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不仅加重了师生双方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造成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错误认识,且“中等生”、“尖子生”也因“多”、“加”只能“原地踏步”,成绩与能力无大幅度提高,尖子生不尖了,更谈不上“素质提高”。

1 忽视数学系统性,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有的学生会由于一点困难没有解决而造成以后学习上更大的困难。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随着学习方法不同,又会形成新的不适应和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受重视和补救,日积月累,不适应和困难日益分化、扩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信心、兴趣,甚至惧怕、憎恶数学,以至很难补救。相反,如能采取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时回授,随时激励学生自信心,情况就大不一样。正如我们现在做法:上课先解决前面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再上新课。坚持下去,知识巩固率显著上升,学生成绩提高很多,大量“学困生”进步明显。经验告诉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是一课一课差下去的,教师应防微杜渐。实践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必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实践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必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2 教与学中,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思维迁移使用能力差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在教与学中,学生间常出现如下现象:只会机械模仿,不会独立思考;教师示范过的题目会做,教师没有示范过的题目不会做;“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等不良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基础打得不扎实,以至知识与知识,思维与思维迁移使用能力差。但是要真正打好基础,又不能单纯靠死记硬背,靠题海战术,“大运动量”训练来达到,这样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出来的技能是不可能融会贯通的,也不可能运用自如。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没有形成知识间的迁移,所谓的“提高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思维也不会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思维的迁移,所谓的知识只能是片面的,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也只能是空话。教学中只有“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使他们基础打得更扎实。”才能实现学生“经验型”向“理论型”飞跃,实现知识向能力,智力向智能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知识迁移和思维迁移,是减少产生后进生的办法,是解决“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种眼高手低毛病的最佳途径。

3 识记少是困扰中学困生学习的重要原因,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现代学习理论著作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和探索新问题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丰富度去强调发展能力,必然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造成失误。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记知识的多少,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高中年级的差生大部分是由于基础差,知识遗忘率高造成,反映在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大多是由于旧知识的漏洞和新知识的遗忘而导致。一方面旧知识没记住,导致知识的迁移使用能力差,学习迟缓;另一方面,新知识没记住,导致知识既不能巩固、系统,能力又无法提高。正如苏联教育家捷普洛夫所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以认知经验为依据。”即学生有效学习必须始终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连结,学生大脑中的结构化知识与问题解决有不可忽视的互补关系。总之,只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注意渐进性、循环性,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培养中学困生记忆力,知识的贫穷会改变。

4 教学中反馈矫正不及时,不得力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反馈手段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原因,但反馈必须是有效反馈。在教学中,我们曾有许多失误:如“重布置、轻批阅”现象,造成学生作业中错误不能及时指出,以至学生信以为“真”出现作业中前面错后面又错的恶性势态,影响反馈及时性;“重批阅,轻纠正”现象,造成“教”与“学”脱节,学生做完题后,尤其做题后,因教师不重视学生错误纠正,有些学生干脆不改,有些学生改了仍未改对,以至错误信息反复加强,而长期留在学生头脑中,错误积累,假信息增多,学困生面扩大,影响反馈目的性等。正如教育家顾泠沅所言:“改善反馈策略,是高效学习的现实途径。”实践证明,只有强化反馈与纠正,才能真正“给学生以第二次教学的机会”,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控制。

5 教与学不甚得法,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曾发现如下两种现象:(1)教师认真教,学生在认真学,课堂气氛很好,可通过批改作业和考查、考试,发现学生的失误特别多,成绩特别差。(2)有许多许多练习题,教师反复强调了许多次,让学生也练了许多遍,可通过考试,检测,发现仍“练后还错”。面对这“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现象,我们不安、深思、反省,经过得与失过程,得出如下有效诊断:A:教师的教法有问题,尤其教师的教忽视“过程教学”即忽视了展现暴露思路途径的教学,是形成差生面大的原因。B:学生的学法有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练”忽视思维方法和解题总结,是形成学困生面大的原因。C:教与学中教师忽视量力性原则,是形成学困生面大的原因。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重复一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穷于应付,心理疲惫,厌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贯彻重复性原则时还应贯彻量力性原则。教学表明,有效讲解与学生成绩成正比,有效练习是差生转化的基础。只有重视教法与学法的学习,才能控制学困生扩大,才能消除“练后还错”的根源。教学实践也表明,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主的班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学困生面越来越大;重视课堂操练的班优于以教师讲为主的班。重视教法与学法协调,加强课内有效操练是解决数学教学中“上课听得懂,课外做不出”老大难的可行办法,是控制学困生扩大最有效途径。

综上,通过对“形成学困生问题”的研究,我们得出:学困生的形成正是由于教师、学生双方因素交互积淀的过程。客观因素是主要的,人为因素更重要,除上述五点外,忽视情感规律,也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如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热爱学生,优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很好,说明师生情感融洽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是有事实依据的。许多杂志有论述,这里不再论述。面对学困生、面对学困生问题,如果我们都能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着手,增添“补差环节”“防差意识”,加大“补差投入”,注意“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落实,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为期不远。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一篇: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