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10-02 03:50:18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与对策

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或把学习看成负担,被动地应付学习;或责任心不强,马虎草率;或行为散漫,经常旷课、迟到,甚至逃学……这是由于人为的因素而导致的学生心理上的失调状态。我们知道,求知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是孩子们的天性,一旦因为求知而剥夺了他们的快乐,在苦闷的状态下去学习,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先弄清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让他们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

一、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是学生的秤杆、教师的秤砣。一些学校喊的是素质教育,搞的却仍是应试教育。学生课业压力太大,而且重复的背记、来来去去的考试让学生厌烦。学生在学校里找不到说知心话的人,一进教室就觉得有压力。一些教师放弃学困生、厌恶学困生、挖苦辱骂学困生以及教学方法呆板等都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二)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学生难以承受,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成绩稍差还会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指责。在家里家长逼着学,在学校老师逼着学,有的连课间也不让休息。这种氛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并形成一种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舆论及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催生了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读书无用论”在当今农村广为流行,家长或学生都普遍认为无知识也能赚大钱,有知识不一定能赚大钱。村中的那些读书少、文化低的富户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外面的世界更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娱乐厅、游戏厅、网吧等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于是很多学生就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寻求快乐,以致上网成瘾、丧志,自然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四)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孩子上,他们糊涂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有的家长教育方法让孩子难以接受;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唠叨让孩子心烦意乱,进家门就有抵触情绪,不愿学习;有的家长常常打架吵闹,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

二、消除小学生厌学情绪的途径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就有,尤其是那些有逃学、厌学行为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可以说是索然无味了,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萌发和强化的确不容易。爱迪生上小学没有几周就因不习惯于学校呆板的程序和沉闷的气氛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他的母亲南菲发现后没有责备他,而是经常带他到小河边,一面欣赏美丽的景色,一面读书做题;他们还一同登上了望塔,一面乘凉,一面讲述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知识。这种学与玩相结合的方式,很快使爱迪生恢复了对学习的热情。可见,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

(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具体困难,让学生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一般来说,学生逃学、厌学都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如: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太差,怎样用功学习也赶不上去,干脆不想学了;对于这类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要在校内和家里抓紧“补课”,尽快使学生补齐漏洞。有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训斥,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因而殃及对他所任课程的态度;这类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与他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建立良好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最终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我们应教育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克服厌学情绪;还要合理地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教师在辅导学生时不要代替学生学习,以免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如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

(四)及时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学习有时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的时候乐趣在于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在过程。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他们奋力坚持到最后。所以,学生哪怕只是取得了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

(五)适当调整对学生的期望。要知道“第一”只有一个,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和太低,都会导致学生厌学。多与学生在学习方法、正确处理挫折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帮助其树立信心。还要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就要给予奖励,使其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上一篇:中学生挫折教育初探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表扬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