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10-02 03:48:39

关于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大学校园先进的硬件环境等条件,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何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展开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移动学习;可行性;应用模式;应对策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学习的革命,移动学习应时而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能否意识到移动学习的便捷性和重要性,能否有效利用移动学习来辅助传统的正式学习,移动学习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去应对,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移动学习概述

1.移动学习的概念

关于移动学习目前最为完整的是余胜泉教授所作的定义:他指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个人数字助理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的过程[1]。需要注意的是,移动学习是学习形式上的一种扩展,并不传统的、正式的学习方式,它起到辅助的作用。

2.移动学习的特点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具有移动性、数字性、多元性、交互性、辅、碎片化等基本特点。移动性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不再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约束,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合适的地点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数字性是指学习内容的数字化、电子化,丰富的的资源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多元性是指学习资源形式多样,可以是电子书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方式;交互性是指可以实现教与学信息的双向交换,可实时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碎片化指的是内容的片段化,移动学习一般都是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所以知识资源也尽量以碎片化的形式体现。

二、大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下面从移动学习的三要素(网络、终端、资源)和学习者本身(大学生)四方面展开,来对大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网络――无线网络条件良好

一方面,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通信速度得到大幅提高,使移动学习更加便捷方便;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学习建立了WLAN,为移动学习搭建了先进的技术支撑环境,学生在校园可以畅通无阻实时联网。各类移动学习微资源传输速度更快,下载速度更高,传输量更大,媒体形式更丰富。除了学校之外,家用无线路由器的使用,大型商场、酒店、快餐店、咖啡馆等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大多已经无线网络覆盖,即使不在学校,也可以方便的连接上网,开展移动学习。

2.终端――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为移动学习提高了成熟的硬件条件。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在几年前还属于“奢侈品”的设备,现已成为日常品。在高校,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是常见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脑的性能随着IT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快速提升,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环境。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小巧、移动性高、携带方便,不仅可以上网,而且方便、速度快,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服务,功能非常强大,是很好的移动学习终端。

3.资源――学习资源丰富

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包括辅导机构的学习资源、各种学习软件及其它学习资源,一般分布在论坛、百度问答、QQ 群、社交网站、信息系统等平台。移动学习作为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除了的文本,有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精美的flash,悦耳的音频,生动的视频,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另外,相比较教材几年内都不会改变的情况,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更新快,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连网后就可以获得最新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并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4.学生――自主通过移动学习获取知识

高校学习内容的专业程度比较高,学习内容的层次比较高,要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课堂教学速度快、信息量大,许多内容点到为止,想要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充分消化,要不断适应大学期间的自主的主动学习,逐渐摆脱监督式的被动学习。高校的学习环境比较开放,学生流动性较强,学习场所不够固定,而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学习模式,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大学生开展移动学习是可行的。

三、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

根据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接受的信息服务方式的不同,移动学习分为以下几种服务模式:

1.基于短信服务移动学习模式

这是最简单快捷的一种学习方式,采用短信息交互,以文字信息为主要资源形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通知公告,讨论答疑等相关学习活动。

2.基于在线链接的移动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通过终端设备登录网页进行移动学习,搜索、查看、下载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方便了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可以通过QQ群、班级学习交流平台等进行在线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交流平台,为学生答疑、交流学习信息、课后作业及教学内容PPT等。这种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基于单机存储的辅助移动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利用已下载学习软件、电子书、课件、视频、音频以及其它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这是在网络不通或者信号不好的情况下是较好的一种方式。

四、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移动学习中存在着认知度不高、学习效率低、自主管理差、学习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首先,大学生通过移动设备上网查找资料获取了知识,也养成了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比如睡前上网、看新闻、电子书等,但并不知道自己进行了移动学习,没有意识到拥有的移动设备不仅仅是学习工具上的改变,而是一种学习模式和思维的变革,对移动学习的认知度较低。其次,移动学习存在学习效率低、自主管理差的现象。移动学习中,多数学生的移动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系统的计划性的学习,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而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因而影响学习的注意力和精力,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另外,由于移动设备的屏幕辐射性,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学习的持续性不强。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移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再次,网络学习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利用的较少。很多学生利用移动设备搜索比较多的是网络新闻、电影、歌曲等,用于学习资源的较少。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中搜索的一些材料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而不是针对某门课程的移动学习教程,这表明针对有系统有规划的学习资源还是匮乏的。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于移动学习虽不是很了解,但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移动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提出以下建议:

2.对策及建议

(1)加大移动学习宣传力度,提高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当前移动学习的发展迅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实施有效的宣传,使大学生增强对移动学习的认识,了解移动学习的特征、方法和理念,正确认识移动学习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意识、有计划的去利用移动学习,辅助日常的传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主动的使用使这一学习方式更好的融入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加大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力度,建设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通过搭建移动学习平台来开展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要实现操作简单、交流顺畅、保障机制、分类清晰这四个功能,其中保证机制指的是有效的学习方案、评价机制,分类清晰指的是不同的人群通过平台有不同的获取资源的方式。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要遵循移动学习的特点,开发适用于各种类型学习者(如年龄、性别、民族、特殊群体等的差异)的教学资源,内容上力求简洁,如媒体的设计、格式等的选取,形式上力求生动、吸引性大。既要注意色彩搭配、重难点突出,又不显繁琐。

(3)加大移动学习管理力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针对遇到的难题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积极主动的利用移动学习解惑排难,来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达到每天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要增强自我管理,强化时间观念。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外,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获取信息,采用科学的信息管理,下载有用的信息。

五、结语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封闭的课堂转为开放的课堂,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都很有意义。未来网络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移动学习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移动学习也会更加普及。

参考文献

[1]刘豫均,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3):12-16.

[2]马庆伟.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研究,2014(02):246-247.

[3]雷泽勇.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5):157-158.

[4]华传强.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5):26-28.

[5]李健,王文萍.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分析[J]. 现代情报,2014,34(03):158-176.

[6]潘琪,郑海荣.移动学习在高校理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4):75-77.

[7]刘敏娜.地方高校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测试,2014(06):86-88.

作者简介:冉德玲(1979―),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艺术学院信息中心讲师。

上一篇:应用VMware来改进计算机机房使用和管理 下一篇:一种分层多算法集成的微博情感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