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成长性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重构

时间:2022-10-02 03:44:10

基于职业成长性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重构

摘要:本文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被动吸收理论知识,教材、师资、实习错位,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现象,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重构思路,即突出职业成长性、岗位导向、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使学生能力、知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职业成长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能够从事高星级酒店基层高级服务员、二线行政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岗位工作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根据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岗位(群)工作过程进行开发和重构,从而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1 基本思路

以毕业生在高星级酒店的职业成长过程为主线,以酒店各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干线,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让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学校教学的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系统化和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最终达到“一年会操作、二年能运行、懂管理、三年可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市场调研,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及岗位工作活动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以此为基础,根据岗位的社会需求量、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学组织实施的可能性确定该专业职业面向岗位;其次是召开企业实践专家座谈会,邀请企业实践专家、资深教育专家座谈确定该专业职业面向岗位的各项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分析、梳理、归类合并,共同确定出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小组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和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对工作及技术的要求、综合性问题等);三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合并,确定相应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四是根据完成行动领域应该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按照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将行动领域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逐步开发出体现职业成长性和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再针对每一个学习领域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具准备、教学场所等多方面进行描述,最后设计出学习领域所包含的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开发流程如图1 所示。

2 基于专业调研确定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在课程体系开发初期,首先应进行专业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和学生的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等。调研的形式有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通过这些形式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酒店职业岗位按其成长规律可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基层服务员、资深服务员、基层管理人员(领班、主管)、中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和高层管理人员(总监以上);按毕业生就业部门的不同,各个阶段具体岗位也不同,根据调研我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要有前厅、餐饮和客房部,毕业生面向的具体岗位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表1所示。

表1毕业生面向的具体岗位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层次 具体岗位名称 职业资格证书

中层管理岗位 部门经理、销售经理、行政管家 酒店部门经理资格证

基层管理岗位 各部门领班、主管、大堂副理 酒店部门经理资格证

二线行政岗位 人力资源、办公室、财务员工等 会计证、人力资源证

高级服务岗位 前厅(接待员、收银员、预订等)、客房(黄金管家)、餐饮(迎宾、宴会、送餐)服务、VIP服务、调酒师 高级前厅、客房、餐厅服务员和高级调酒师证

3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各个代表性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在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专业调研,我系酒店管理专业进一步召开了企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参与座谈会专家成员来自本省9家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和本专业的教育专家,来自酒店的专家均为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的前厅、餐饮和客房部经理。此次座谈会确定了该专业职业面向岗位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梳理、归类合并,确定出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按前厅、客房、餐饮三个部门分小组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它是确定后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基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表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代表性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

序号 代表性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

1 准备工作、客房预订、住宿登记、问询服务、礼宾服务、离店结账服务、商务服务、总机服务 T1:前厅服务

2 制定服务方案、迎客准备、清洁客房、接待贵宾、房务中心服务 T2:客房服务

3 接待服务、摆台服务、中西餐及宴会服务、会议服务 T3:餐厅服务

4 调酒准备工作、调酒操作、饮料操作、酒吧服务 T4:调酒及酒吧服务

5 前厅外语服务、客房外语服务、餐厅及酒吧外语服务 T5:外语服务

6 客房推销、酒水推销、菜品推销、酒店其他产品推销 T6:酒店产品推销

7 前厅人员定编顶岗排班及管理、制定前厅服务规范与操作流程、客史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服务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处理客人投诉、制定部门预算 、员工培训 T7:前厅管理

8 客房人员定编顶岗排班及管理、制定客房服务规范与操作流程、服务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处理客人投诉、制定部门预算控制、房态管理、客房用品管理、员工培训 T8:客房管理

9 餐厅人员定编顶岗排班及管理、制定餐厅服务规范与操作流程、服务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处理客人投诉、成本控制、营业策划、菜单设计制作、物资供应链管理 T9:餐厅管理

10 中高档中餐宴会设计和西餐宴会设计、会议管理 T10:宴会设计

11 会前准备、会间服务、会后撤台 T11:会议服务

12 制定酒吧服务规范与操作流程、酒水单设计制作、处理客人投诉 T12:酒吧经营

13 酒吧人员定编顶岗排班及管理、服务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成本控制、 T13:酒吧管理

14 部门内的沟通与协调、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与客人的沟通协调 T14:沟通与协调

15 酒店基层管理外语会话、二线部门外语会话 T15:酒店管理外语会话

16 人事招聘、员工培训和人事管理等 T16:人力资源管理

17 出纳、收银、会计、税务等 T17:财务核算

18 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收入及税费管理、利润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 T18:财务管理

4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是在职业、生活和对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的集合。将上述酒店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汇总并按一定原则归类为9项行动领域,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为下一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打下基础,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如表3所示。

表3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分析表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T1:前厅服务

T2:客房服务

T3:餐厅服务

T4:调酒及酒吧服务

T11:会议服务 基层岗位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调酒及酒吧服务) TC1:酒店基层服务

T5:外语服务 酒店基层岗位英语服务 TC2:酒店基层英语服务

T6:酒店产品推销 服务岗位推销 TC3:酒店服务销售

T7:前厅管理

T8:客房管理

T9:餐厅管理

T10:宴会设计 基层岗位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厅管理) TC4:酒店基层管理

T12:酒吧经营

T13:酒吧管理 酒吧经营与管理 TC5:酒吧经营与管理

T14:沟通与协调 酒店管理沟通 TC6:酒店沟通技巧

T15:酒店管理外语会话 酒店基层英语沟通与管理 TC7:酒店管理英语

T16: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TC8: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T17:财务核算

T18:财务管理 酒店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 TC9:酒店财务核算与管理

5 基于职业成长性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根据酒店人的职业成长性重构课程体系。新的基于职业成长性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和综合实训模块,这五个模块充分体现了酒店人的职业成长性,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成长性为主线,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干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岗位特色鲜明。基于酒店职业成长性的新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职业成长性的新课程体系

6 基于职业成长性重构教学进程

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进程不仅体现酒店人的职业成长性,即学生的学习阶段就是其职业成长的阶段;更体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即合作企业在各个学期承担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如现代酒店认知、酒店服务礼仪、企业文化 、基层服务与管理的部分教学、沟通技巧 、销售技巧、主管领班技能等,合作企业提供该专业的见习、教学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和部分学生的就业安排场所。新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如图3。

图3 新课程体系教学进程

7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重构课程内容

以岗位工作过程和项目为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实际工作的过程和项目。

7.1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依据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效衔接。

7.2 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或项目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

总之,课程体系和课程的改革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首批全国100所高职示范院校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我院作为全国第二批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之一也不例外,全院各个专业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推进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可课程的改革,改革围绕其职业成长性和岗位工作过程展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使教学与实际工作充分融合,从而使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讲座,2010(8)

[2]钟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讲座,2010(8)

[3]雷琳.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刍议[J].管理观察,2010(1)

[4]李青,李伯伟等.“基于工作过程”课改需把握的几个问题[J]. 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8(4)

[5]李琦,杨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0(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当前基层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浅议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