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因素,构建情知互促型课堂

时间:2022-05-24 03:33:01

渗透情感因素,构建情知互促型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以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富有智慧和激情的情感感染学生,在师生情感融洽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完善人格。然而,多年来数学教学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一谈到数学,人们往往将其与枯燥、呆板、抽象等字眼儿联系起来。其实不然,数学中的那些数字、图形、符号、公式等,它们本身就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的,只不过因其严谨的科学性、逻辑性与抽象性,而削弱了情感的色彩。记得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情知互促型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的态度,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使数学成为人文数学,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一、秉承情感理念,凸显数学内在统一美

数学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数学的灵魂之所在,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固然需要分别学习各部分知识,但绝不是要将它们割裂成互不联系的众多的“知识点”去分别死记硬背,因为这样不但丢掉了数学的灵魂,学到的也不是真正的数学。我们的教材努力体现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数学的统一美。而且,通过这种联系和统一,使得整个数学内容显得线条清晰,结构简洁,体现了一种简洁的美,让学生有可能体会到华罗庚所提倡的学习数学“由厚而薄”的绝妙境界。欣赏数学、鉴赏数学、评价数学活动,只有在学习数学和做数学的过程中才可进行。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分享这种美,才能产生喜悦的感受,感受到精神上的亢奋,而不是感官的满足。

二、挖掘情感因素,展现教材立体美。

人们喜欢音乐,因为它有优美和谐的旋律;人们喜欢图画,因为它描绘人和自然的美。同样,学生应喜欢数学,因为它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谱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旋律,用简洁的、优美的公式与定理揭示世界的本质,用严谨的语言和逻辑调理人们的思维秩序,它像音乐一样和谐,像图画一样美。为了使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丰富情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素材,使学生能提出问题,为学生架设攀登知识高峰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数学本身内在的兴趣、情感以及德育因素,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情感体验。例如,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寓理深刻的趣题趣例,一些己经解决或尚待解决的数学猜想,古今数学家为数学发展献身的生平、趣事,等等。

三、融合情感因素,优化课堂结构美。

(一)以情促教,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古人云:感人心者,其先乎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数学学科充满着理性的科学精神,但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人文关怀,教师要凭借自身的积极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获得知识和能力,而忽视情感的教学是片面的非人格化的。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所谓的教师“尊严”,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思和观点。教师应发挥“集思广益,智力互激”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朋友,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以实动情,体验学习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教学模型。”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纯的数学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我们要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中的知识相融通,寻找数学知识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创设一种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寻找生活原型,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而后回归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价值与力量。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具备一种似曾相识的良好接纳心理,降低理解的难度,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使数学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以动激情,浓厚主动学习的兴致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教师拼、摆、分,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低年级学生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一试,所以教学中,可从操作入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与情感的融合达到最佳状态。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时,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或小木条、图钉,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自主探索,然后小组讨论;然后对全班对各种方法进行归纳,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在应用知识中得到巩固、提高。学生热情参与、积极学习、争先解决问题,建立“个人――小组――全班”、“学生――教师”二维立体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数学课堂是知识的传输反馈和师生精神情感融会的舞台,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这两条经纬线交织的平台。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缺失,必然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唯有注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推动学生由苦学、厌学向乐学、愿学转变,这已成为比单纯传授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上一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英语学习目的的关系 下一篇: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