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国”这七年

时间:2022-10-02 03:34:10

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眼里,“1993年以后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又一个新时期出现了,那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中国都置身于一个新的文化浪潮之中。”

“南方谈话”之后,中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发展进一步提速。从2008年奥运会到2010年世博会,以及“全球开花”的孔子学院,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各种“公共外交”,正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作为开放的成果之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办,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中国的汉语教学在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化精华的同时,正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汉语:中国最大出口“商品”

2004年11月21日,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这之后的第二个星期,许琳来到国家汉办工作。那时,这个刚刚诞生的学院还在“试水期”,中国官方对此小心措辞:“初步计划将在全球开办100所。”

一切都不可预料。从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一度以每4天诞生一所的速度增加,它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8年来,国家汉办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

马来西亚媒体Bomeo Post(婆罗洲邮报)说:“汉语和普通话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

毫无疑问,“汉语热”风靡世界,拜中国国力增强、经济高速发展所赐。而孔子学院的最初模式也决定了它日后的抢手:外国大学提供所有条件,中方只派遣老师和志愿者。除了老师和志愿者由中国出资,还有第一册教材免费,“我们没有投资。”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表示。

开始是以汉语教学为主,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外国人迫切想要了解中华文化。

“汉字对他们来说,一个方块字就是一张画,如果能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习俗,特别是中餐、中药等等,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再学语言就会有积极性。”许琳说。

如今,孔子学院已经成了一个综合平台。凡是涉及中国文化,外方都来孔子学院询问。澳大利亚一家孔子学院的院长告诉许琳,当地人买了中国电器,说明书是中式英语,对方看不懂,于是拿到孔子学院来打探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他们想来中国的贫困地区赞助建立希望小学,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也来征询孔子学院。

“孔子是一个世界品牌,我们等于是借助品牌的力量,让孔子学院走入了千家万户。”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说。

孔子学院的成功,对冷淞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10年前去世界各地旅游,很多外国人说的第一句话是日语。“这几年明显不同,去各个国家,大家见面第一句话是‘你好’,‘谢谢’。”他说。

冷淞所到之处,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多了起来。还经常能遇到会说中文的外国导游,有的竟然就是孔子学院的毕业生。

孔子学院是一面镜子

孔子学院的走红使许琳更深地意识到,她和她的同仁肩负着“唤起国人对中国文化自觉自信”的重任。

“很多人连篇累牍地说文化要走出去,到底如何才能走出去?”许琳自己的感觉是,“就像照镜子一样,别人都说你好看,如果没有镜子,你会怀疑别人在恭维你。”

在孔子学院走出去的过程中,“全世界就像竖了一面镜子给你,你能发现哪里好,哪里不好。”她坦言:我们的文化不是说样样都好,我们必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吸收人家的先进文化。“照过镜子”之后,“你要有自觉,自觉更新自己的文化。”

如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供不应求”,国外的报名和国家汉办所能接受的比例,用许琳的话说,“十比一都不止”,76个国家400多个机构尚在排队“待批准”中。

来自英国中小企业联合会2011年的调查显示,英国企业界对掌握中文雇员的需求急速上涨:2009年是第3位;到2010年,升至第2位,仅次于法语。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孔子学院,刚开张时,老师说最多50人,后来许琳接到老师发来的邮件,令人大跌眼镜,2200人报名!

开罗的大学有20万大学生,每年2万人报名学汉语,“因为这是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国家,汉语导游比法语导游工资高两倍。”许琳说。

汉语教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国家汉办一年派出7000多名教师,他们来自各个大学、中学,还有一些志愿者。虽然如此,双语人才的缺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这些老师出去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除了要适应对象国的习惯,比如在印尼,女性不能穿低胸的裙子,到埃及、伊朗这些阿拉伯国家,必须一年四季包着头巾等等,组织好教学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国外的课堂上,小孩子有时满地乱跑,学生听到一半随时可以离去。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跟中国完全不同。

每个字写50遍的中国式教学显然不适合外国人,于是孔子学院有了一套自己的“教法”。

第一堂课,老师先展示十二生肖,给学生每人分配自己的属相:猴子、老虎、马……小孩子最接近动物,喜欢动物,立刻觉得中国文化很有意思。每人都有一个动物的符号印在身上,老师接着说,属猴的人一般比较聪明,属马的很勤奋,把十二属相的优点罗列殆尽,孩子们听得高兴。随后,老师再循序渐进教授简单用语。

过春节的时候,孔子学院是最热闹的地方,“怎么也得火一个礼拜”。节目连续不断,很多小学、中学、大学和社区自己准备好节目,来孔子学院上演。

这样的热闹让许琳翻然了悟。虽然自己儿子这一代人更喜欢圣诞节,但是,“外国人那么喜欢春节,相比之下,我们喜欢过圣诞节也很自然。”她说。

香味和魅力的传播

文化究竟如何传播才最有效?北京塞万提斯学院院长易玛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有一天,她在北京鼓楼漫步,听到录音机不断播放一个声音“糖炒栗子,糖炒栗子……”环顾四周,并无人光顾。旁边还有一家卖栗子的摊位,没有人吆喝,但是香喷喷的味道传过来,很多人纷至沓来。

“这就涉及一个文化包装的问题,”易玛说,“不要只是喊口号,要真正成为香味和魅力的传播。”

2011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然而,《人民日报》文章提醒说,中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比如,中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综合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中国的文化体量和经济体量完全不成正比。对汉语的需求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卖方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凤凰卫视行政总裁刘长乐说。

在世界大国的崛起过程中,以文化维度来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已被证明的普遍规律。中国自然也不甘居后。2011年初,借助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各界名人,中国政府在美国纽约街头用大屏幕展示国家形象。30秒短片,20多天,8000多次高密度传播,此举恰逢中国国家主席访美之际,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政府一次重大的形象公关行动。

2008年奥运会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快速提升,与经济实力在全球中的地位与作用密不可分。

“我们确实为公共外交开了路,搭了台。”许琳说。

“到现在为止,110多个国家的政要,包括潘基文都去过孔子学院,很愿意参加孔子学院的活动。”她说,“教育国际化,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我们正在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步入文化自强的新阶段。”

上一篇:走,到大陆淘金去 下一篇:值得期待的郭树清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