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之探析

时间:2022-10-02 03:29:02

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之探析

【摘 要】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最核心的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高效这个层面来诠释了课堂文化的构建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期能对如何构建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文化有所助益。

【关键词】课堂文化;高效;构建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创新的结果,最终一定要实践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学校教育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一种传统的静态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这种教与学的行为习惯的扭曲,导致了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法僵化、课堂教学枯燥、效率低下的不良效果;同时也使师生从开始时对课堂的满怀希望与憧憬,演变为对课堂的失望与厌倦。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加强课堂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高效的课堂文化,成为从根本上实现学校教育创新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关键。

构建高效课堂,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注

思想品德课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德育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多地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因此,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同时也可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在我国,很多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少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会使那些不受关注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相对而言可能趣味性方面会比较弱,学生本身对本课程的兴趣不是很高,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当对学生给予普遍关注,真诚地鼓励、夸奖他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2 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2.1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针对相对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多找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案例,以图片甚至音频形式展现,实现动画、视频与文字的结合,辅以教师生动的讲解,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2 构建现代课堂模式,让课堂变得积极主动。要把思想品德课上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独自主讲式、学生则单向静听式的课堂模式,而应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模式。传统的单向静听式模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模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现代启发式,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学,老师则进行针对性的精讲,师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共同探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体力行,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从这一层面看,教师的主要精力由过去的填鸭式讲学变为引导式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2.3 实行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合理有效。普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实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因人而异分层制订出不同的教与学的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辅导手段,采取不同的训练内容,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直接结果是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3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1 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3.2 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互相讨论,互相尊重,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互动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文化,提高课堂及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教师这一高效课堂建构的关键,或充实、或改造、或重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符合当今时展潮流的现代性思想品德课堂文化,以实现人文教育、创新教育,使青少年个体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高素质、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广大教育者们的不断努力,思想品德课将会逐渐完善,在学校乃至社会中所起的德育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上一篇:利用“竞争性”改善高职学生大班级教学的弊端 下一篇:学习、学习者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