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银行系QDII”业务的思考

时间:2022-10-02 02:58:47

对我国“银行系QDII”业务的思考

摘要:在我国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QDII制度的实行不仅使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而且使境内机构和个人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各商业银行QDII业务损失惨重。本文就当前“银行系QDII”业务的发行和运营收益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暴露出的风险分散意识不足、产品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QDII;收益率;风险

Abstract:In China, Renminbi still cannot be exchanged freely and the items of capitals have not been opened .The system of QDII has been established not only makes the commercial banks step further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also makes the domestic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earns a much wider range of capitals. However, due to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Renminbi value increase, the QDII business in several commercial banks suffered big lo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Bank QDII" issue and operation situation, and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lake of risk awareness and product design drawing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QDII,return ratio,risk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0-0081-04

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国内获得QDII资格的机构投资者有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基金公司在内的几十家机构,按照我国QDII业务的发行机构划分为“银行系QDII”和“基金系QDII”。本文将着重讨论银行系QDII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QDII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发行情况

2006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中国外汇管理局共同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这标志着我国QDII制度获准实施。

2006年6月30日银监会批准首批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资格,全年共有10家银行推出12只QDII产品(17款),其中中资银行6家,外资银行4家。2007年5月,由于银监会放松了对商业银行QDII投资范围的限制,因而商业银行加快了QDII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18家商业银行(包括12家中资银行与6家外资银行)共推出了153款QDII产品。2008年1月份银行系QDII产品发行数73款,创历史新高。同年2、3月份发行量分别约为36款、39款,较1月份下降近一半;4月、5月数据分别为21款、23款,较前两个月数量有大幅下降;6月份发行量只有11款,较上两个月又减少50%;10月份仅有4款上市,发行量跌至冰点。受金融危机波及,2008年遭遇海外“触礁”的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到2009年底还尚未恢复元气。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2009年共发行了81款QDII理财产品,其中花旗银行共发行74款,汇丰3款,渣打4款。而中资银行在2009年没有一家发行QDII产品,同时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等外资银行也没有QDII产品发售。可见,2006年到2009年各商业银行QDII产品发行数量呈现出倒“V”形分布。

(二)投资范围

2006年,随着《办法》的推出,商业银行QDII业务的闸门正式拉开,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证券,不得投资于股票及结构性产品、商品类衍生产品以及BBB级以下证券等。2007年5月,银监会颁布新政允许银行扩大代客境外理财的投资范围,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可以将投资范围拓宽到规定范围内的境外股票,同时将2006年的规定调整为“不得投资于商品类衍生产品,对冲基金以及国际公认评级机构评级BBB级以下的证券”。2008年共有7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商业银行QDII产品可投资的市场,它们分别是我国香港、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韩国。截至2009年,银行系QDII在资金的投资范围上,更是涵盖了亚太、美国、欧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市场,投资区域呈现出扩大化趋势。

银行系QDII投资方向既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也有亚洲等新兴的资本市场。银行系QDII相当部分集中投资于亚洲市场,而欧洲市场是银行系QDII产品的第二大投资区域,美洲市场则排在第三,但总体来说投资区域分布还是比较平均。

(三)收益情况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从而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巨幅的震荡,股指一泻千里,受到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影响,港股表现得更为猛烈,部分银行投资港股市场的QDII产品严重缩水,9成银行QDII处于亏损状态。2008年,QDII产品的收益情况表现更是令人担忧,截至9月12日,亏损的已经多达228款,占比高达97%。中资银行46款QDII产品中,正收益的有4款,亏损超过40%的有11款,有3款产品净值更是累计跌去一半多。

2009年,各商业银行QDII产品收益表现各异,两级分化。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与QDII产品挂钩的投资品不同。例如挂钩石油的QDII产品,由于石油价格回落和震荡,收益下跌,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则随着国际金价的提升而使产品净值上涨。截至2009年10月21日,所有的QDII产品净值都在0.5元以上,其中中资银行QDII理财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有4款,而外资银行则多达36款。

二、“银行系QDII”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升值加速,导致实际收益率下降,产品需求减弱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能否对汇率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直接影响着QDII产品的发行和需求。银行系QDII产品一般是投资者在国内以人民币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然后商业银行集中投资者投资金额购买美元在海外进行投资,到期后将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再次由美元兑换回人民币回报给投资者。这样一来投资者面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部分银行在投资者购买QDII产品时就与其签订了远期售汇协议,规避了人民币本金的汇率风险,但是收益部分仍然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例如工商银行发行的“2006年第一期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产品”的美元收益达到了3.26%,但是由于受到同期人民币升值2.25%的影响,其中汇率风险未规避的实际年收益率只有2.02%,规避型的风险控制在1.35%,消除了不到一半的风险。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较强产品设计的外资银行同样也无法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如东亚银行首款QDII产品“东亚银行保本英镑/美元高息外币挂钩投资产品”虽然实现了6%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美元),但是同期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了2.61%,投资者的直接收益率缩水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风险是大多数QDII产品无法回避的。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导致了QDII产品实际收益率的降低,某些时段发行的QDII产品更是出现了集体巨额赎回的现象,投资需求的锐减不得不使各商业银行减少产品的发行。

(二)风险意识不足,对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环境认识尚浅

商业银行QDII产品为直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的金融理财产品,在分享全球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外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各商业银行对海外投资国的市场运作情况、市场环境、法律法规等认识不足,投资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凭借着国内投资经验进行境外的投资操作。银行系QDII产品自2006年诞生至今不过3年有余,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来说也处于“新手”状态,这点从QDII产品的投资方式和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几乎各大银行QDII产品都出现在全球资本市场估值水平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时,而且每次都出现在高峰甚至是顶点。这就反映出各商业银行对国际经济形势过于乐观的情绪。同时与国内A股市场较高的市盈率相比,欧美股市的市盈率相对较低,这就出现了同股不同价的现象,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没有很彻底地对国外宏观环境进行谨慎调查,以及理性地对未来全球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匆忙建仓希望获得高收益。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全球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改变以及QDII产品投资国的财政、税收、对外贸易政策、汇率等因素的变化,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非但没有获得预期的高收益,相反的是由于股市暴跌,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下滑,与境外股市、大宗商品挂钩的QDII首当其冲为损失最为严重的理财产品。

(三)投资范围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QDII在设计之初在产品结构上就存在了设计问题,一些QDII产品在投资证券品种组合上仅挂钩一只单一基金。这样一来,当海外证券市场发生波动时,与投资境外基金相挂钩的QDII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与一只单一基金挂钩避免不了市场波动所带来的损失。

从投资区域上来说,目前商业银行所推出的QDII产品大多选择了在新兴市场上,投资区域也相对集中在亚洲市场,较欧美等成熟市场而言,比较看中新兴市场的基本面。农业银行2008年发行的QDII产品中,投资于“金砖四国”的基金就有4款,占全部产品的36.37%。虽然看好新兴市场的前景以及收益情况,但在资本市场下跌的时候,新兴市场的跌幅远远超过了成熟市场。这就决定了QDII产品必然难以抵抗市场下跌带来的风险。在投资行业上,比较集中于金融、能源、工业材料等行业而对防御性行业如医疗保健等涉足较少。可以看出,银行系QDII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很好地对风险进行分散,急于进攻而忽略了防守,使得产品攻守失衡,不利于分散资本市场上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欠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QDII制度为2006年才在中国正式推行的新兴制度,各商业银行对其中的运作机制以及所带来的风险和效益权衡不是很周全,相对于欧美等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的资产管理能力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对QDII产品的资产管理能力相去甚远。而广大的投资者之所以购买QDII理财产品就是希望各商业银行能为其带来投资回报,即通过具有专业金融素质人才的专业资产管理能力对募集的资金进行资本运作。但目前已经取得了QDII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出应有的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能力。以2008年在运行的银行系QDII来说,各大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据境外投资顾问提供的模拟基金组合,并没有对境外投资顾问所提供的模拟投资组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及时、公正的考核。以东亚银行的“基汇宝”为例,作为结构型票据受托人的摩根大通才是资金具体的运作和管理人,而东亚银行只不过是利用了自己在国内的银行分支机构所形成的销售网络,通过发售“基汇宝”产品将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起来,然后再通过购买摩根大通发行的结构型票据将募集起来的资金交付给摩根大通运作管理。这实际上体现了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在QDII产品的资产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而只是对境外投行的产品进行“贴牌生产”,起到一个“二传手”的作用。

三、有效解决“银行系QDII”业务发展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外汇市场,利用远期外汇规避汇率风险

QDII业务的运行模式必然涉及到本外币之间的汇兑问题,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汇率风险对QDII产品的收益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北美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机构投资者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如通过远期外汇合约、掉期、外汇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锁定远期汇率规避风险。但在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参与外汇市场的主体以及相关业务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不能很好地利用外汇结算工具为客户资产进行保值增值。因此,必须加快完善我国的外汇市场,扩大远期外汇业务、掉期业务参与主体的范围,允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进行远期结汇、掉期业务,规避外汇汇率风险。进一步活跃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为各商业银行境外投资提供良好的风险转移场所。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实力较强、风险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远期外汇市场,以提高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外汇市场交易更加活跃。

在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的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应该对涉外经济交易中出现的外汇风险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外汇风险形成的原因、风险头寸和风险结构,结合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各国的外汇管理政策、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避险工具的成熟程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外汇管理方法,进行灵活多样的外汇风险管理。

(二)全面重视海外投资风险,加深了解境外投资环境

自从QDII制度实施以来,便没有断绝过与“亏损”两个字的联系,造成这一局面既有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巨幅波动等宏观上的原因,亦有商业银行自身对投资环境认识不足、管理能力欠缺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我国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风险意识都不强,认为防范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实施QDII则必须具有高度的风险意识,而且必须要意识到防范风险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提高未来收益的可预见性和可掌控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外汇管理政策、汇率制度、税收等财政政策,熟悉国外的投资环境,改变依赖境外投资机构的现状,对国外的经济金融环境有自己的见解,并结合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投资水平进行实际运作。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必须对投资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并依据投资行业的不同,对于潜在的风险因素、交易对手的资信情况进行审慎调查,避免由于缺乏对境外投资环境的了解而造成损失。在QDII风险管理方面,需要采取主动应对、积极管理的方式,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风险监控权限分开,正确处理风险控制部门与投资本部之间的关系。只有风险意识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国际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三)改善产品设计,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银行系QDII不应挂钩一只单一基金,境外的一支股票,或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收益率而只将资金投资于股票等具有高收益同时也存在较高风险的有价证券中,应该更多考虑风险的分散问题。商业银行在今后的QDII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投资区域、投资行业、投资市场的分散化程度,可以将募集到的资金在收益较为稳定、风险较低的保本型资产上投以适当的比例,以确保本金的安全。同时在指定期限内可提供固定回报的结构性产品上适当增加投资比例,而对那些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的资产则要根据市场的行情审慎地确定其所占的比例。在实际配置资产过程中,既要注重“金砖四国”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也要强调欧美等成熟市场。不应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高投资收益率上,应该坚持分散风险的原则,避免因持有的某一资产在投资份额中占比过高而引起风险。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各区域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相互间的关联性,利用长线投资成熟市场,再以部分资金寻求新兴市场高投资报酬的机会,争取在弱势市场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这样才能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平衡QDII的风险和收益。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资产的管理运作能力

QDII“出海触礁”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具有国际投资水准的金融理财人才,而这个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QDII业务发展的一个瓶颈。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国际投资经验丰富,专业人才素质较高,这也是在QDII业务上中资银行的亏损要比外资银行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商业银行需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短期来说,中资银行可以从外资金融机构聘请QDII投资管理人,以暂时填补人才空缺。但从长远来看,加强本国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不仅包括优秀的管理人才,还应该包括具有国际才能,通晓风险控制、理财研究、投资组合等不同领域的人才。与此同时,优秀销售人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必定将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将手头上闲置的资金用于投资理财,所以各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熟悉QDII产品的销售人员,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才能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资源。此外,中资银行还可以引进国外成熟的投资经营理念、良好的运行机制以及国外投资机构先进的投资管理经验和投资技术,使中国投资机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国际投资的运作模式,提升自身的投资管理水平,利用国外投资机构业务渠道,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境内投资机构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芳,吕德宏.QDII业务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浙江金融,2008,(12).

[2]翟立宏,战松.商业银行QDII业务现状及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5).

[3]聂莹. QDII“出海触礁”原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8,(10).

上一篇:政策调控视角下的房地产泡沫教训 下一篇:基于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