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日交流 争创世界一流

时间:2022-10-02 02:28:31

加强中日交流 争创世界一流

很高兴应邀来到素有“山无高下皆流水,树不秋冬尽放花”之美誉的厦门,来到“中国最美校园”的厦门大学,出席第八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自2000年 10 月首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在东京举行以来,论坛已连续在两国成功举办了七届,成为两国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国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合作科研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教育关乎人民福祉,寄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开辟美好未来,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始终把高等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2012年,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毛入学率(当年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占当年18~22岁人口的比例)达到3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先后实施了高等院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在全世界范围内为高等教育领域所熟知,使得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作为这两项工程的延续和发展,中国于2013年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调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日益提高。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的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列45位和50位,排名均有所上升,大陆地区院校共有10所进入400强。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也根据各自的测评指标对世界各国的大学进行了排名,中国高等院校的整体排名都有较大的提升。尽管这些排名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的整体水平,但也能为我们客观地掌握中国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一些参考。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同处东亚地区的教育强国日本还有很大差距。面对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提出了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提高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二、中日教育交流基本情况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以来,中日各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交流伙伴国之一,中日教育交流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自1985 年中国教育部与日本文部省开始互换“关于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会谈纪要――中日教育交流五年计划”以来,教育高层人员保持往来,教育代表团互访频繁,进展顺利。2012年5月,中国教育部袁贵仁部长访问日本,与时任文部科学省大臣的平野博文先生会面,为两国未来一个阶段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框架性保证。

第二,留学生交流是双边教育交流的主轴。2012年,在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人数达到2.1万人,在世界各国派遣在华留学生中名列第 3 位;中国在日留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居世界各国赴日留学生数第一位。

第三,两国青少年交流规模不断扩大。自1999年至今,中国教育部作为窗口单位,通过中日政府间青少年交流项目已累计派遣了近万名中国高中生成功访问日本,两国青少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第四,中国教育部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国际交流基金、电通公司、东芝公司等日本民间团体、企业等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对未来中日教育交流的期待

正如我前面所介绍的,在中日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友好是主流。但河流向前,不仅有顺流,也会有逆流和险滩。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了自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有关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不持好感的比例均超过90%。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这次调查中,两国人民认为“对方重要,需要改善关系”的比例也超过了70%。这说明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受到了较大影响,但又十分重视彼此的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中国留学生严俊救日本落水儿童的英勇行为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各大媒体都正面报道了此事,日本网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严俊表达敬意。严俊的先进事迹为中日两国陷入低谷的关系注入了一缕暖流,再次证明中日的友好归根结底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

中日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越是在这样困难的时期,我们越应该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定友好信念,努力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化解彼此间的隔阂和疑虑,增信释疑,求同存异,使两国关系在更加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中发展。

我深信,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中日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将引领两国高等教育走上新的发展高度。我也衷心地希望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珍惜中日两国40多年来友好交往的成果,展现睿智,贡献力量。我们愿与你们共同努力,推进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两国国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贡献。

(本刊根据作者发言稿和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上一篇:参与艺术再创作 下一篇:黑莓已过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