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2-10-02 01:23:3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3-01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正如我们椒园中学八年级四班学生说的:我们之所以觉得思想品德好学,那是因为我们喜欢政治老师,我们之所以学得到语文,那是因为我们佩服语文老师,我们之所以做得到数学,那是因为我们怕数学老师…。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九年级第四课《伸出你的手》一课的教学,我就先带着学生到当地宣恩县荧屏特殊学校去实践,组织学生与残疾人交流、帮助残疾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现在的政治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要老师认真利用,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一定会对教学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

3.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

思想品德课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更好地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出发,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政治教师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育人思想,使教学真正起到传知、育智、育德的作用,不单纯以考分来衡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要看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中无视教学效率,以高投入换取高分数低产出的做法,使学生从漫无边际的题海和无休止的考试中解脱出来,实现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与发展。而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既要明理,更要学会做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的过程,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主体观上的根本改变。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向教师质疑。政治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才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4.应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解,忽略了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法的利用,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法与学法单一化、机械化。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的每一次教实际上都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也往往就死记硬背。如果教师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为此,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有现代教学观思想,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将教法改革与学法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提高效果。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课教学方法的革新并非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而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适合的教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全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方法的新异。

4.1实行多样化教学方式。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书本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严肃思考、独立探索、自我教育的习惯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包括灌输教育在内的多种不同教学方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不论是传统的灌输教育,还是现代多媒体技术,都只不过是外在的教学手段,它本身对教学效果并不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真正形成对话。所谓"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一切要看其适切度,在多大程度上适合教学对象。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

4.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素质教育呼唤着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应积极适应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4.3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而言,学习或者教育已超越其传统的意义了,也就是说,教育已不再限于国民教育体系内部的专门训练了,而是指终身学习、自我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人们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应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唤起人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制约关系。

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展在本质上是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确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教W转变的必然要求。在谈到传统教学的实质时,叶澜教授指出,"它们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看做可以分割为独立单位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谁决定谁,或者谁围绕着谁、谁引导谁的关系。" 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所导致的教师单纯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能"学到什么"的审视,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之间科学的互动机制,这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得以彰显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上一篇:新时期应把竞争政策提到基础地位 下一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收获高效思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