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时间:2022-10-02 12:12:3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建设中,发展产业集群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目前产业集群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来看,结构耦合矛盾突出,空间耦合受限,技术创新耦合不足,网络耦合紊乱,效率耦合不足,资源耦合失衡。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主导产业的发展问题突出;中小企业发展乏力;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衡;区位和交通设施制约,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受限;集群内企业恶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强区际协调,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培育一批创新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网络系统,强化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协调效应;引导和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型石油接续产业的集群发展;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以推动产业集群的深化和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耦合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路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具体地说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的良性互动。在经济学理论上,产业集群是指处于同一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关联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地域集中并发展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它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它受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也即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黄河三角洲是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开发建设面临着淡水资源紧缺和土地沙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借鉴国外大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有益经验,经过长期不懈地探索,黄河三角洲选择高效生态作为其发展的主要模式。高效生态产业本身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加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规模较小、经济结构不甚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的历史弊端,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中难以发挥应有优势。因此,深化产业集群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机理

1.产业集群与区域空间的耦合。产业集群表现为处于同一特定地域的相关联企业及相关机构,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性、资源共享性,使群体内企业在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的基础上形成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生态效应,通过这些效应产生的“空间拉力”,将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集中到某一特定地域。这种资源集聚优势会不断地促使相关企业空间上的集聚,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从而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

2.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耦合。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通过整合产业价值链来影响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生命周期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对集群内的企业带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降低和推动集群内创新网络发展等优势。这些优势会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转移,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在改进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对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也具有巨大作用。反过来,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拓展出了更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集群与区域资源要素的耦合。产业集群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经济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外,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与教育培训支持对产业发展也会产生极大的协同效应。不管是偶然因素还是科学决策,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各种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都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区域内的动态竞争优势,与集群内产业发展有关的所有资源就会在空间上不断趋向集中,这种资源集聚势必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产业集群与区域市场服务效率的耦合。产业集群要以高效的区域服务支持为前提,高效的服务支持体系可以为区域内企业的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引导企业行为,提高集群内企业素质,深化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高效的市场服务体系主要由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专业金融支持机构、高效物流服务体系组成。在经济区域内,高效率的服务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集群素质的提高,对市场服务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市场服务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

5.产业集群与区域技术开发体系的耦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和投资已经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适应市场发展和竞争、实现产品差异化以谋取超额利润的需要。集群内关联企业之间由于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性、互惠共生性、地方结网性和产业柔性化等条件使得技术创新成果易于为集群内企业所学习和吸收,技术扩散更快,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6.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网络的耦合。在产业集群区,企业和区内的中介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地域上、产业上和利益上的相关性,促使他们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稳定的网络关系。这种相对稳定网络关系是集群内信息流动的主要载体,使得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最新信息和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区内企业创新的源泉,推动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这种网络关系的发展还为建立虚拟产业集群提供可能,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合作,以解决资源和信息的局限性,从而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深化。

7.产业集群与区域政府政策的耦合。任何经济主体的行为都要在政府政策、制度范围内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为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的发展环境。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度来控制产业集群的外部不经济,消除市场进出壁垒,实现集群区内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同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产业的集群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因此政策制度对完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集群是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1.发展产业集群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经济区

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企业成集群式抱团发展,价值链上的各个相关企业联系密切,产品互为原材料、能源集中集约供应的优势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关联企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带来公共服务、市场的共享以及技术的扩散,大大减少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成本,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资源和保护了环境。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不缺大企业,但缺乏围绕大企业进行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导致产业链条短。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大企业主要依靠自我循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因此,在黄河三角洲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高效生态的绿色环保产业集群,既符合产业发展集约节约化的要求,又符合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其必将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的高效高质、生态环保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基础。要加速构建黄河三角洲合理的产业体系,就必须牢牢抓住黄河三角洲各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依靠发展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重新规划构造该地区的经济体系。从产业层次看,黄河三角洲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条短,特别是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石油化工、盐化工、海洋化工、石油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条中低端,附加值较低,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不足。因此,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就要发挥地区优势,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区的要求,以发展高端产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动石油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

3.发展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体涉及6个地市19个县,行政区域广阔且复杂,再加上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一些市县在项目开发建设上一哄而上、恶性竞争,严重制约了整个区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极为不利。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各市县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由于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主要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有利于;中破行政界限阻隔,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促进区域内各行政单元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耦合评价

1.产业集群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

(1)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结构耦合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二元结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石油工业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但是农业仍然是以手T-I-具为主辅以少量半机械化的传统耕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该地区三次产业比重失衡较为严重,以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2008年东营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4:76.5:20.1,滨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9.9:60.9:29.2,这两个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如图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都要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都要偏低。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较为明显,第二产业特别是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偏快,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结构的失调难以推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不管是哪个产业的集群发展,都需要其他的产业的相关支持和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单一不会带来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势必制约产业的集群化,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2)区域协调滞后――空间耦合受限。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但是由于地域行政划分等因素使得目前区内各市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密切,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导致了区域间经济交流阻力较大。东营市依靠石油资源迅速崛起为资源型工业城市,而周边地区则主要依靠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参差不齐使得各市县区间的经济联系极不密切。但是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该地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市县为了各自利益相互间争投资、争项目、争做“龙头老大”的现象屡有发生,给黄河三角洲产业的合理布局、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区域协调的滞后,阻碍了相关企业的区域内流动布局,既影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制约了黄河三角洲一体化的推进及其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高新技术水平发展滞后――技术创新耦合不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2008年,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8,122,55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9.24%,滨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953,387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3.86%,在全省17地市中分别排名第13和第仃。2008年东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7,482人,占全省的6.4%,而滨州市为9,453人占全省的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东营市为450,418万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6.7%,滨州市为286,036万元,占全省的4.4%。2008年东营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438,118万元,占全省的5.9%,滨州市为258,250万元,占全省的3.5%。就黄河三角洲地区而言,有创新能力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极少,难以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大创新项目。高水平科研院所的缺失制约了该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制约了该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东营市而言,2007年,该市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已达到310家,而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仅有38家,仅占到12.3%。化工、纺织、轮胎等产业,企业装备、工艺大同小异,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仍为空白,新产品技术多为“拿来主义”,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层次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缺乏,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没法形成和发展,制约着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4)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滞后――网络耦合紊乱。对整个区域来讲,网络结构主要就是用来保持区域内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发育良好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以及它们之间良好的互动

关系,是形成一个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所,必须的元素。但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所需的创新网络却面临着建设滞后的问题。在企业方面,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在经营管理层,第一学历本科以上的不到10%,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不到20%,接受过正规工商管理培训的也为数不多。经营管理知识水平的偏低制约了企业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长远定位,急功近利的思维使得一些企业纷纷放弃耗时耗钱的自主创新,转而采取简单的引入和模仿。在科研机构方面,以东营市为例,该市从2008年起就启动了临港石化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现代渔业区和高端产业区的建设。但是,目前东营市除了石化产业的科研力量和创新成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外,其他三大产业园区还缺乏强有力的科研力量支撑。在政府机构方面,作为一个跨越多个行政管理区域的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地区政府机构庞杂繁多,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富有权威的统筹管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政府机构,来化解社会矛盾,求同存异,加强区际产业布局协调。构成区域创新网络的各个个体建设的不完善,导致这些个体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就无法构建一个动态的区域创新有机网络。

(5)市场服务效率较低――效率耦合不足。产业集群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来提高市场效率,需要金融服务机构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也需要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来提高集聚效应。黄河三角洲地区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所带来的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进行评估和鉴定,因而也就不能对集群所带来的市场效率、投入产出比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另外,该地区的物流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跨地区、跨行业运输能力较弱,远远不能适应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服务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6)石油资源依赖性强――资源耦合失衡。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就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其所在地东营市的工业体系,涵盖了石油勘探、钻采、管道输送、石油化学品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是全国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区域,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已发展到15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国该行业的1/3左右。该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依赖石油,几乎每年石油及其相关产业为东营创造的价值都占其全市GDP的70%以上。但是石油产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分散性的高污染产业,油气开发和石油炼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是造成石油产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石油产业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使得该地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所需的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并且过于注重于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将资金、人力资源、政府政策极力向石油化工产业倾斜,导致其他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缺乏。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的集群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2.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推动地区竞争力、创新力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整体上讲,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存在以下几大制约因素。

(1)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主导产业的发展问题突出。现有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是推动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离合器和主要动力,它主要通过前向效应、后向效益和旁侧效应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起带动作用。发展良好的主导产业可以加速二者的耦合发展,否则则会阻滞二者的耦合发展。黄河三角洲的产业体系主要由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造纸、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产业组成。从工业增加值、总产值、总利润额和从业人数来看,石油石化行业都占据绝对优势,是当地无可争议的主导产业。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有近30家地方炼油厂,但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平均原油加工能力仅100万吨左右,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和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不仅难以形成本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所需的集群化,还会制约整个地区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黄河三角洲以石油资源而兴,如同许多资源性地区一样,也面临资源枯竭的考验。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石油石化产业所积累的资金还不能真正拉动新的替代产业群的发展,非油产业还远远没有形成替代之势。该地区主导产业极不明确的发展前景加大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制约了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的耦合。

(2)中小企业发展乏力。发育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产业集群运行质量上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迅速掘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发展亮点和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小企业多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企业。2008年,东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有847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总数的2%。并且这些企业由于装备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另外由于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黄河三角洲地区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用工需求缺口在30%左右。加之中小企业融资难、易受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政策影响等弊端使得该市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且各企业相对独立发展,企业之间互动联系较少,集群发展严重受阻。

(3)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衡。人力资源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黄河三角洲开发是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理应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东营市2009年第一季度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失业青年、本市农村人员、外埠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依然占据劳动力供给的前5名,分别占供给总量的35.67%、18.70%、18.03%、13.68%和10%,五者合计占供给总量的96.08%。具有初、高中及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的主体,分别占人力资源供给总量的26.67%、55.31%和13.68%,

三者之和占总供给的95.66%。在高中文化程度人力资源中,职高、技校和中专等专业技术人员占高中文化程度人员总量的73.78%,占供给总量的40.81%。但是,大学以上学历的仅占4.33%,高学历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看,无技术等级或职称人员占总数的31.0g%,具有某种技术等

级资格的同样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五级、职业资格四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三者合计占总供给的64.01%,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用人单位以个体和私营企业为主,普遍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投入不足,而求职者普遍技能偏低,使得这种用人需求高技能和劳动者低技能的矛盾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

(4)区位和交通设施制约,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受限。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组成的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系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富集人流、物流,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工农业贸易的发展,而且对集聚资源要素以推动产业的集聚也具有重要意义。便利的交通和地理位置,如长三角、珠三角,能无限地吸引人才、汇集资源,从而不断推动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黄河三角洲地区虽然已经具备了较为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立体运输体系。东营虽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却还未形成规模,泊位小、吞吐能力低且缺乏临港铁路支持。总体上,该地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连通衔接,特别是与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城市没有形成高效的连接通道。黄河三角洲港口、铁路、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是制约该地区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5)集群内企业恶性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内集聚着大量具有相关性的企业,企业之间共赢互利。但是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产品同质性不断强化,加上区域内资源的有限性,集群内企业为了占用更多的有限资源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激烈的竞争。在一个资源要素充足的区域,集群内企业的彼此竞争可以在企业的技术发展、管理改进等方面产生积极地影响。但是在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区域,集群内企业的彼此竞争更有可能演化成企业间的竞相压价,最终导致恶性竞争的现象。而黄河三角洲恰恰就是一个资源要素相对不足的区域,高素质人才缺乏、自然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成本的低端竞争阶段,在一些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甚至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这种集群内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区域内一些产业的集群无法发挥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推动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1.加强区际协调,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产业集群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协调区域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化解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黄河三角洲包括东营和滨州两个地级市全部,以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和烟台市的部分区县,共涉及山东省内6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发建设涉及到各个行政区域的利益。加之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内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尽相同,在优先产业的确定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方面难免存在争议。因此,为了切实提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运转效率,必须以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依托,尽快确立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主体城市和基础城市,构建一个有权威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领导机构,以协调区域内矛盾和利益关系,统一部署重大项目,统一管理重要资源,统一规划产业布局,深化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2.积极培育一批创新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企业,在资源资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对于增强区域的品牌价值具有直接影响。这种由龙头企业带来的品牌优势再加上当地政府的积极培育,能够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集聚,从而加速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近几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龙头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仅东营一地第一产业的龙头企业就有479家,这些企业的成长极大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创新型龙头企业,造成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政府应该对本地区已经初具规模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场融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和税收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控股等方式扩大现有产值规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规范区域内竞争秩序,最大限度的防止企业之间由于争资金、争项目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以使龙头企业能真正发挥对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构建区域网络系统,强化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协调效应

区域经济的网络系统,是由区域内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科研机构和政府调控机构所构成的一种稳定的动态关系。产业的集群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它的本质要求是集群内的所有相关企业、机构结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分工协作以推进网络内各组织的协调发展。政府作为这个网络中的宏观调控部门,构建合理高效的区域网络系统是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基点。但是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这种网络联系并不明显。企业和政府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本地政府和本地企业关系较密切,而对本地以外的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排斥;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不够和谐,区域内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体正在迁往青岛;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由于缺乏高效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转化中介,致使高效科技成功转化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其关系也若即若离。因此,政府要从地方制度创新、调整区域产业政策、重建专业市场、建设信用体系、建立技术转化中心着手,创建能将集群内各个组织有机结合起来的动态系统,以强化集群内各组织间的协调效应。

4.引导和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园区作为政府组织经济工作的基本切入点,政府可以通过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建设重点项目以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使产业政策能得到充分的贯彻,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工业园区可以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减少企业成本,使产业集群在地理上更加集中。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已经被定义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设生态工业园和各类示范区将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过程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是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有力举措。由于工业生态园区和示范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极为广泛的多个层次和不同对象。因此,政府要在工业园区用地、金融支持、科技和人才支持、生产要素协调等方面,引导工

业园区的建设,吸引相关企业入园发展,以此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5.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型石油接续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在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石油资源的粗放型开采与加工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且该地区的石油资源也面临着枯竭的危险,一旦石油减产,石油企业就会减员保效,每年将有数万富余人员需要安排再就业,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环保型石油接续产业是该地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石油接续产业,主要就是升级现有的石油化工产业,利用现有的石油装备制造基础将产业发展重点从石油石化加工转移到石油装备制造上来,将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转移到依靠石油市场上来。同时,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依托,在产业整合、发展规划、生产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壮大园区石油装备制造加工企业群优势。以石油装备制造加工业的集群发展带动其他生态环保型石油接续产业集群的发展,构筑新的生态产业链,奠定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物质基础。

6.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挟带的大量黄土高原泥沙经年历月冲击所形成的,在河海相接处是大面积浅海滩涂和盐碱湿地,由于成陆时间晚,草句过程短,土质结构疏松,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形成了该地区“生态脆弱”的特性。但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体经济结构仍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的二元结构特征。“生态脆弱”与经济结构单一势必给该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双重问题,单纯以经济增长或是以经济繁荣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势必给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无疑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开发建设中的最本质保证。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就是要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要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通过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东营、滨州两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使得该地GDP高碳化现象严重。因此,大力发展与黄河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和高效生态农业,对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在一个经济区域,人力资源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根本手段。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的调整升级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为产业集群升级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结构是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条件和基础。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现状很明显无法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首先要创新人才开发和利用方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利用技术入股、专利加盟、项目合作、人才互借等方式,大量引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优秀人才,以人才来带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和持续发展。同时,注重产、学、研的协调与结合,充分利用所在地的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科技资源,大力推行企业、学校、行业组织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速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特色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将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投向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域,切实保障高效生态的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提高高效生态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8.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产业集群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产品库存量大、资金和原材料周转慢是许多企业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严重困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受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的束缚、物流企业自身规模小且实力弱、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不完善、物流园区建设缓慢和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物流体系建设中的统一管理和宏观指导作用,在土地、税收、投融资、物流企业和设施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地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其次,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以及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打造高效畅通的物流信息交流通道,为产业集群创造条件。另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打通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陆海通道,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提高产业集群所需资源的周转效率。

上一篇: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下一篇: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