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迁徙中的黄河

时间:2022-10-02 11:13:39

浅谈迁徙中的黄河

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讲道:黄河显“几”字形,上游流经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下游流经华北平原。由于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造成其含沙 量大量增加且黄河显“几”字形流经下游华北平原时水流变缓,抬升了黄河河床。故在下游黄河又被称为“地上河”。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同时它又是一样“害河”从远古到近现在对中国人民造成不断的灾难――从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到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黄河在下游被称为“地上河”,如无人为干扰黄河在下游的河床不断升高,到一定程度,黄河就会“改道”。

黄河就像一条有生命力的巨龙,它的“龙头”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上不断摆动。现今黄河山东境内注入渤海,可是历史上黄河时而向北流入河北省从天津抢占海河入海故道注渤海时而经江苏省抢占淮河入海故道注入东海,这就是黄河的“夺淮入海”。现在在安徽省和江苏省境内有就有一段“废黄河”。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改道”。

历史黄河不曾经多次改道,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作家柏杨曾说“两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决口一千五百九十次。说明黄河像一只在大地上翻腾跳踉的巨龙,为中国人带来无法抗拒的灾难”。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直隶的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东明(今属山东)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黄河夺淮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一事。北宋之朝,黄河与淮河大抵相安无事。虽自西汉以来,淮河多为黄河所侵,“多在泗(州)、凤(阳)以上”,“颍(上)、亳(县)、怀远之间”,但黄河少有入淮之事。北宋末年,战乱频繁,黄河乏人管理,黄河决溢多次入泗淮。自明中叶以来,“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陂塘和小湖连接成洪泽湖。淮河长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营汇入长江。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代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而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是黄河的一次人为改道,中国抗日战争初期,20万华中军队情势严重失利,难以抵抗两万日军。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与白崇禧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5月,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见形势不利,电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核办。6月6日,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花园口决口。7日,利用炸药在河南郑县(今郑州市)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南岸的堤防炸毁以造成决堤,使黄河改道南流,入贾鲁河和颍河,夺淮入海。这是花园口决堤两个月后国民政府统计的数据。花园口决堤事件给豫、皖和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花园口决堤将黄河每年几十亿吨的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了穿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河泛滥区,人们将其简称为“黄泛区”每年汛期时,黄水都会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蝗灾复至,地表突兀凸凹,到处沙丘堆移,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这次决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连续两年的旱灾,并由此引发著名的,数千万人沦为难民,仅河南一地就有300万农民死于饥饿。几百里黄泛区使百姓丧身洪涝。花园口堤防于1946年抗战结束后,经过修补回到决堤前旧河道出海。

综上,历史上多次改道的黄河。现在高科技社会的今天,有理由相信我们能把在历史上多次危害中国人民的害河,变成造富于中国人民的一条新黄河,至于未来的新黄河什么样,只有让时间老人说明这一切。

指导教师:范琪

上一篇:论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技巧与方式 下一篇:构建智慧数学课堂 让学生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