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口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植保措施的思考

时间:2022-10-02 10:38:15

浅析林口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植保措施的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是林口县面对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黑龙江省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做了不少工作。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应该要摆到突出的位置,以有效地保护农业环境。现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治理植保措施介绍如下。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面源污染,即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与部分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污点位集中、排污途径明确等特征。农业面源污染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大面积污染。

1、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当前,林口县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不恰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这3类物质引起的。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4,为了保证粮食的最大量增产,广大农村地区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在使用这3类物质增产粮食的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致使残余的化肥和农药渗透进土壤和地下径流中,污染土壤和水源。农户在使用农膜时,由于环保意识薄弱,未及时或者疏于处理使用完的农膜,致使残余的农膜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

2、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农业面源污染一个最突出的危害性在于其严重危害着水资源。目前,公认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滇池、太湖和巢湖由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过高而产生了富营养化的现象。由于农业中不恰当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多余的氮、磷随着水体流入到这些湖泊中,并最终导致这些湖区的富营养化。

3、监测困难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和不易监测性。分散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不是集中污染,而是大面积的非集中污染。隐蔽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和排放的分散性致使其不易识别。不确定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分散性而不易确定空间位置和范围。不易监测性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其隐蔽性而使监测变的很难执行。

二、综合治理措施

1、推广农业防治措施,抓好健身栽培,提高对病虫的抵抗力和耐害性,造成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选用抗病(虫)优质品种,淘汰抗病性下降的品种;水稻上冬闲田及早稻田适当提前翻耕,灌水杀蛹,以水压草;合理平衡施肥;适时适度搁田,重点做好水浆管理;及时处理早稻草。

2、应用物理机械防治技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杀虫;防虫网覆盖避虫防虫;黄板诱杀。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水稻上推广稻鸭共育;其他作物上推广性诱剂诱杀。

4、做好化学药剂防治。①全面推广种子药剂处理。如水稻上用二硫氰基甲烷、咪鲜胺和温水浸种,用吡虫啉拌种。②抓防治适期。对水稻二化螟狠抓早、晚稻秧苗期喷施锐劲特带药下田,1代低龄幼虫高峰期全面防治和单季稻前期的防治。对稻纵卷叶螟,做好低龄幼虫高峰期喷药;对稻飞虱,采取“压前控后”的方法;在台风暴雨之后,立即预防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预防;做好早晚稻穗期混生病虫的防治。其他作物在害虫敏感期或病害初发期开展防治。③选用对口药剂。如水稻上防治二化螟,使用氟虫腈或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在低龄幼虫期选用毒死蜱及其复配剂或丙溴磷,虫龄达到3龄时选用氟腈・三唑磷;防治灰飞虱,选用优质吡虫啉与速灭威、异丙威、毒死蜱、敌敌畏复配;防治白背飞虱,用优质吡虫啉或噻嗪酮;防治褐飞虱,在低龄若虫为主时用噻嗪酮或噻嗪酮与氨基甲酸酯类的复配制剂,成虫为主选用噻嗪酮加毒死蜱,单(晚)稻后期褐飞虱虫量高,且离收获期不到15 d的稻田,使用敌敌畏进行熏蒸。其他作物根据防治对象应用对口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④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在水田上禁止使用菊酯类杀虫剂及复配剂,不再使用三唑磷和杀虫单单剂防治二化螟。⑤规范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一是施药时用足药量和水量,做到喷药均匀;二是高温季节提倡早、晚用药;三是合理混配,交替使用;四是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⑥加强检查,分类指导。针对地区间、田块间、品种间病虫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加强田间检查,开展“两查两定”,做到达标防治、及时补治。如甬优6号等超级稻品种,解决防治叶部病虫与基部病虫的矛盾;对发生黑条矮缩病的田块,在杂交水稻栽后20 d内及时拔除病株(丛),补病缺,以减少产量损失。

(作者单位:157699 黑龙江省林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环保站)

上一篇:浅谈宁安农业发展新特点 下一篇:深化改革举措,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