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融合

时间:2022-10-02 10:24:58

论早期巴文化与土家文化的融合

据史籍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西北地区,后来由陕西、河南进入湖北、四川。巴人南迁,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命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 遂以人祠焉。”“巴”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巴方”一词在《殷墟文字乙编》中多处提到。考古学家在挖掘土家族古代先民的遗址时,发现早期巴文化(时间相当于夏商时期)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江边,出土了陶器、罐、甑、豆、盂、杯、缸等,并以圆底罐为炊器,他们用石头片剥、割动物毛皮,食物以野生动物和鱼类为主。对于春秋战国以来巴人的活动情况,考古学界也有所发现,在湖南的石门、龙山、吉首、大庸、古丈、花垣、凤凰、保靖、芷江、泸溪等县发现了主要属于窖藏的巴人青铜器,在湖北的巴东、秭归、长阳、建始、恩施、利川、江陵、枝江、当阳、襄阳等县发现了巴人遗物或墓葬;在重庆的巴县、昭化、涪陵发现了巴人墓葬群。通过这些考古文物,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巴文化发展的脉络。

我们研究巴文化,主要是考察巴文化的构成要素。在巴文化构成要素中,主要突出精神文化、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等。巴人在土家族地区的活动情况在史籍中有记载,巴文化所显示的特征在土家族文化中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在湘、鄂、渝、黔边区,关于春秋战国以来巴人的活动情况,考古学界又有新的发现。在多处巴人墓葬和地下遗存文物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器物,这些也都充分表现了早期巴文化的继承性。历史资料显示,土家族居住环境与古代巴人的居住环境基本是一致的。宋元时期,土家族还是以渔猎生产为主要方式,原始的采集经济和后来的农耕经济同时并存,随着人口的增多,牛耕和铁制农具被广泛使用。宋以后政府采取“招人耕垦”的办法,土家族的农耕经济在巴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汉末《世本》载:“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杆关而王巴。”夷水就是清江。巴人善于舟楫,长于捕鱼也就自然而然。从目前所见出土文物和一些地下遗存物品来分析,可以看出巴文化带有明显的渔猎文化特征。纵观史籍,我们发现在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地区的农耕经济已占绝对优势,即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渔猎生产虽已不作为求生存的主要手段,但土家人在农闲之日,仍然上山打猎,下河网鱼。无论巴文化,还是后来的土家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农耕文化为主,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特征。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载:“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晋郭璞注云:“即巴蛇也。”,学者们认为,早期巴人崇蛇,以蛇为其部族图腾。所以,巴人最早的图腾应当是巴蛇。在湘西土家族人居住区,人们把蛇看成是其祖先,若有蛇进入家里,他们对其焚烧香纸致祭一番,请其离开,决不伤害。人们供奉蛇为祖先的信仰民俗,实际上是巴人蛇图腾崇拜的历史投影。后来,在廪君统治时期,人们则是以白虎为图腾。廪君族,以虎为族徽,传说廪君死后,其魂魄化作白虎,他的后裔自称“白虎蛮”。我们在考察时还发现,在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生活区,从地下出土文物得知,无论是从东周到秦汉时代的巴人青铜器物,还是餐器和乐器,都刻有虎的纹饰和图案。例如解放以后出土的巴式柳叶形剑,在剑叶上,有虎斑形纹饰,在剑身近柄处,铸有虎纹、手心纹。湖南省石门新关的一个窖藏中出土了15 件文物,其中有虎钮T于这种乐器,它的造型和白虎相似,能演奏简单的乐曲。虎纽T于在四川涪陵、湖北长阳、湖南泸溪等地相继出土,它们造型大体相同,因此有的专家指出,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生活区出土的以虎为饰的青铜器已经超出了图案装饰的范围,已经具有了图腾或族徽的特殊意义。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在《略论巴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关系》一文中说:“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体系,它应当有一个核心,以体现自己的独特精神风貌,巴人和土家族都以白虎为族徽,以白虎为信仰,白虎在他们眼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土家人强悍、劲勇的民族性格和率直、外露的情感方式都带有‘虎’的特征,这种对虎的图腾信仰不仅在其文学艺术中得到反映,而且还渗透到巴人和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巴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农耕、渔猎、采集相结合的复合式经济。在生活方式上,巴人先祖以渔猎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农耕、渔猎、采集的相互结合。若论民族性格,巴人曾劲勇尚武。《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虽然,人们对“巴师从武王伐纣”之说提出过质疑,专家们也提醒研究者在研究古巴人及引用《华阳国志・巴志》的有关史料记载时需要慎重,但其他有关记载巴人活动的历史资料当属可信。在湘、鄂、渝、黔边区土家族人居住区,人们至今都尚勇好武,每每显示出土家人天性劲勇、争强好胜的民族性格。《土家族风俗志》(杨昌鑫著) 载:“伴随着长期的渔猎、农牧、军战生活,土家族创造了种类繁多、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斗角、抵扛、摔抱腰、打马叉、甩叫岩、打飞棒、扭扁担、爬树、耍刀、打拳、射箭、练气功等等。”在土家族的民族艺术中,有许多舞蹈都和尚武有关,如古代巴人的“巴渝舞”,就是一种军阵舞。在舞蹈中,人们模拟军队训练,模拟砍杀、拼刺、蹲跃、匍伏等动作,在统一的节奏中,激起昂奋的战斗情绪。汪宁生先生结合云南德宏地区及四川凉山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曾经存在过的古老战斗习俗,解释巴人“歌舞以凌”的所谓“歌”,就是高唱战歌或大声吼叫;所谓“舞”,不过是临阵时有人在前挥舞武器作出一种恫吓性动作而已。巴人确实锐气喜舞,他们的舞蹈大部分也都跟宗教祭祀有关。在这些舞蹈中,舞蹈形式虽然现在已向自娱及娱人发展,但其根源却与祭祀相联系。王家祜先生《道教论稿》载:“巴人妖巫之术容为天师道的原始根据。道士上章,词同俗巫解奏之曲,盖张陵之术本(巴蜀) 巫觋之法也。”文中叙述了东汉时期创立天师道的张道陵,说他的道乐科仪的形式直接承袭了古代巴人的巴蜀祝巫歌舞。可见,巴人尚舞的时间已经很早了。

古代,巴人亡故后,行船棺葬,这是巴文化的又一特征。据记载,船棺葬就是在巴人曾经居住过的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先后发现的。这些船棺葬大多数墓葬都是以独木舟为墓葬工具。在古代巴人生活地区,考古 人员发现那里的船棺,在葬式中用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尸体和殉葬物直接置入船中,另一种是在船中另置一木制小棺以殓尸体及随身物品。在随葬品中,有陶器、青铜钺和巴式剑。根据传说,古代巴人居住于渝水两岸,他们是长于舟楫、傍水而居的民族。行船棺葬,研究人员猜测这种葬具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死后即作为葬具,表示人死后还需要舟楫的信仰。有的专家认为,行船棺葬表示巴人的祖先崇拜、千里归宗的信仰。他们认为,古代巴人是想在人死后,利用船只、水道,把人的灵魂送回到想象中的故乡去。

史籍记载,巴人俗好鬼巫。据《永定卫志》载:“遇病,辄求祈禳,不脱好鬼信巫之陋。”《永顺县志》载:“信鬼巫,病则无医,惟椎牛羊。师巫击鼓摇铃,卜竹箸以祀鬼。”自古以来,土家族就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一直都十分重视祭祀活动,崇尚鬼巫。在古代,人们生产力相对低下,并时时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因而对大自然产生了各种幻想,自然而然就把大自然的一些事物加以想象和虚构,并把这些事物神化和人格化,从而加以崇拜。巴人首领廪君,是一个很有威望的领袖,人们非常崇拜他,他死后,大家认为他的魂魄化为白虎,因而人们崇拜白虎和崇拜领袖结合到了一起,并且成为古代巴人的原始宗教。巫师在古代巴人中是非常有权势的人。土家族语称巫师为“梯玛”,“梯玛”就是“领头人”、“敬神人”的意思。更有趣的是, “梯玛”在作法事时运用了许多法器,如:“神图”、“凤冠”、“法衣”、“八幅罗裙”、“八宝铜铃”、“司刀”、“牛角号”等等。

酿酒、制盐在古代巴人中已经盛行。据《荆州记》载:“南乡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盖喜酿酒,故俗称巴乡酒。”可见,巴人在杜宇教民务农以前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了,并且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巴人制盐,在史籍中也有记载,如《水经注・夷水》载:“夷水有温泉,父老相传此泉先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夷水有盐水之名,此亦其一也。”资料显示,从夷水到四川云阳、忠县等巴人聚住地,都是产盐的地方。

我们从考古资料和民俗文化中进行观察,发现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巴文化的一些特征,正是古代巴人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的主要面貌,也是古代巴人族源、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土家族文化是古代巴文化的承接,当今的土家文化与古代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单位:湖南省吉首市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416000)

上一篇:略论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 下一篇:介绍《老子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