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特点及施工技术应用

时间:2022-10-02 09:30:39

浅谈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特点及施工技术应用

【摘要】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和其他建筑混凝土施工有着本质的区别,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条件以及其应用效果,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由于混凝土的质量容易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所以,在水利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温度,保证施工质量。本文简述了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特点,对其施工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施工技术;应用

作为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应用最广泛的施工材料,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以下就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特点及施工技术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一.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特点

1、混凝土工程量大、工期较长。对于一些大中型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而言,通常混凝土的使用量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立方米之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终,通常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周期在三到五年之间,通常为了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和周期,常常利用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手段。

2、施工技术相对复杂。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特殊用途和施工环境的影响,工程自身往往较为复杂,需要使用的混凝土种类比较多样。此外,工程中除了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外,还经常夹杂着地基挖掘、设备安装等工作,人员及设备复杂,相互之间矛盾经常存在。

3、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温度控制较为严格。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往往是一些较大面积和体积的混凝土,常常利用分块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因此,为了避免浇筑后的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表面冻害等问题,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该充分考虑施工场地的气温条件,对混凝土采取必要的温度控制、表面保护以及接缝灌浆等预防措施。

二、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模板施工技术。在处理好的基层或做好的调平层上,清扫杂物及浮土,然后才能立模板。立好的模板要与基层紧贴,并且牢固,经得起振动而不走样;如果模板底部与基层间有空隙,应把模板垫衬起,把间隙堵塞,以免振捣混凝土时漏浆。立好模板后,应再检查一次模板高度和板间宽度是否正确。为便于拆模,立好的模板在浇捣混凝土之前,其内侧涂隔离剂或铺上一层塑料薄膜,铺薄膜可防止漏水、漏浆,使混凝土板侧更加平整美观,无蜂窝,保证水泥混凝土板边和板角的强度、密实度。

2、拌制施工技术。在入场前应检查各种人场材料,不合格的不入场;严格按施工配合比通知单拌制混凝土,减水剂必须称量后装塑料袋。现场拌制混凝土,一般是计量好的原材料先汇集在上料斗中,从上料斗进入搅拌筒。水及液态外加剂计量后,在往搅拌筒中进料的同时,直接进入搅拌筒。混凝土结构施工配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加以严格控制。施工配料时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称量不准;二是未按砂、石骨料实际含水率的变化进行施工配合比的换算,这样必然会改变原理论配合比的水灰比、砂石比及浆骨比。这些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粘聚性、流动性、密实性以及强度等级。原材料汇集入上料斗的顺序:当无外加剂和混合料,依次进入上料斗的顺序为石子、水泥、砂。

当掺混合料时,其顺序为石子、水泥、混合料、砂。当掺干粉状外加剂时,其顺序为石子、外加剂、水泥、砂子。混凝土拌制不小于规定的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施工中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材料用量,必须按规定的坍落度拌制混凝土,对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得浇筑。拌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拌和深度,重点检查拌和底部是否有“素土”夹层。混凝土符合要求时,拌合物搅拌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不泌水、不离析。不符合要求时,应查找原因,及时调整。并要求有专人负责拣除土块、超尺寸颗粒及其它杂物;混凝土浇筑要振捣密实,不得有漏振和过振,特别是内模有漏振现象和模板跑浆。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运输要求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不漏浆、不失水、不分层、不离析。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3、混凝土摊铺运至浇筑现场的混合料,一般直接倒向安装好的模板的槽内,并用人工找补均匀,有明显离析时应重新拌匀。摊铺时应用大铁钯子把混合料钯散,然后用铲子、刮子把料钯散、铺平,在模板附近,需用方铲用扣铲法撒铺混合料并插入捣几次,使砂浆捣出,以免发生空洞蜂窝现象。摊铺时的松散混凝土应略高过模板顶面设计高度的10%左右。施工间歇时间不得过长,一般不应超过1小时,因故停工在1小时以内,可将已捣实的混凝土表面用麻袋覆盖,恢复工作时将此混凝土耙松,再继续铺筑;如停工1小时以上时,应作施工缝处理,如在中途遇雨时,一面停止铺筑,设置施工缝,一面操作人员可继续在棚下进行抹面等工作。

三、水利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1、在混凝土裂缝施工中技术的应用。对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处理办法可以选用补强的办法,其中混凝土补强的处理方案主要是包括表面修补、内部处理和锚固处理,在一般的情况下,混凝土能够出现表面裂缝的情况多是在浇筑过程的最开始,可以在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位置进行水泥水泥砂浆和环氧树脂,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修补处理,封口封闭。然后是内部处理,对于此方法的修补原理是运用有效的措施将混凝土的结构整体性能恢复,也就是说运用这种修补方法都是在混凝土出现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中,最后是运用的锚固处理,运用此方法实际上采用通过预应力加强的锚索加固措施,使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初受力状态得以恢复。

2、混凝土浇筑坝段排气管道系统缺陷的技术应用。(1)采取利用足够的压力水对管道进行倒压水处理。如果排气管道系统还具备打孔的条件,可以通过补打排气孔的做法予以处理。不具备打孔通气条件的坝段,按排气不通坝段进行混凝土浇筑,另设计相邻坝段作打孔通气加设预备。(2)浇筑坝段出现串区和外漏问题的处理措施。水利大坝混凝土浇筑出现坝段串区和外漏问题主要是与坝体细部结构的设计、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止浆材料存在质量缺陷有直接的关系。通常出现的质量通病有:在封闭区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同一坝段内部上下层的止浆装置采取丁字形式导致跨缝不能够完全封闭;混凝土浇筑带的错缝之间仅仅布置一道止浆装置或止浆装置的搭接作业采取焊接形式的做法不是非常恰当,能够保证安全的程度有限;封闭作业施工过程中对于止浆装置周围的混凝土的振捣不密实同样也会造成止浆装置失效的质量问题。针对如上问题除了在加强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外,需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确定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出现漏水情况的坝段一般可考虑采用嵌缝的方法予以处理。由于此种情况多出现于两个相串坝段之间,浇筑混凝土可以采用一泵两区相并联的施工手段,从低坝段到高坝段依次开始,循序渐进完成浇筑施工。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越来越大,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只有科学合理进行施工,才能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未杰.关于水利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科学之友.2010

[2]张艳梅.浅论水利水电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3]葛长宏. 浅析水利施工技术创新及混凝土施工技术[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4]何浪等.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2

上一篇:浅谈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和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