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改进:在联营中的投资

时间:2022-10-02 09:27:31

国际会计准则改进:在联营中的投资

《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中的投资》(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最初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9年4月。1994年,按新体例重新编排过一次。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国际会计准则陆续,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的相关内容也不断得到更新。特别是随着国际会计实务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中某些阐述不太清楚的会计政策,分别由原先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的《解释公告第3号――与联营交易形成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剔除》、《解释公告第20号――权益法核算:亏损的确认》、《解释公告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权益法:潜在投票权和权益的分配》作过解释。200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纳入改进项目,系统地对有关内容作了整理和补充,并于2003年对外公布,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

一、关于准则的范围

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主要是对投资核算的权益法进行规范。改进前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认为,所有具有重大影响的联营投资都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因而没有在准则的适用范围上作特别排除。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考虑到某些行业实体的特殊性,将这些行业排除出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即,由合营资本组织(一种实体)、共同基金、单位信托以及投资联结保险基金等持有的联营投资可以不按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所规定的权益法核算。对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要有如下解释:

第一,不对“合营资本组织”及类似实体的确切涵义作进一步解释,因为很难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第二,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只要是子公司投资,则均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且这项原则不能因为控股公司性质特殊而改变。但是,如果投资方是合营资本组织这样的实体,其对外联营投资则可不按权益法核算。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形成的信息对于实体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更具有相关性;二是由于这类实体对联营投资的比例通常会频繁改变,从而很可能要求不间断地改变核算方法(比如从权益法改为其他方法,再由其他方法改为权益法),这对信息使用者也未必有好处;三是在这些行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外投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行业惯例或做法,现在要求其作出改变可能有些强为所难。

值得说明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和个别财务报表》对这类实体所采用的不同处理原则及作出的相关解释并不那么令人信服。既然认可这类实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联营投资的行业惯例,为何又不认可这类实体不合并由其控制的子公司的投资呢?

二、关于运用权益法的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最初时就明确规定,如果投资方直接或间接地(比如通过子公司)持有被投资方20%或以上有表决权股份,那么,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否则就可以认定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有重大影响。此种情况下,应运用权益法核算联营投资。如果持股比例达不到20%,但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那么也应运用权益法核算联营投资。一般情况下,少于20%的有表决权股份是不能运用权益法核算的。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沿用了以上标准,但是对可能导致表决权股份提高或降低的潜在因素作了进一步说明。实际上,这是将解释公告第33号的内容吸收成为准则的规定。

实体可能拥有股份认购权、股份买方期权、可转换成普通股的债务或权益证券。如果实体执行这些项目或拥有这些项目的其他实体执行这些项目,那么均可能改变实体对外投资在被投资方权益中的份额,从而影响到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指出,在评估实体的对外投资是否能够对被投资方实施重大影响时,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可执行性”;同时还进一步指出,在作这种考虑时,要综合评估相关的所有情况。显然,这需要会计师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潜在投票权的情况下,运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方在被投资方净损益中的权益份额及其权益份额的变化,应以现时的权益比例为基础,无须考虑潜在投票权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关于权益法的具体运用

在权益法的具体运用方面,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有相对多且清楚的阐述。概括起来,有以下要点:

第一,实体的个别财务报表不要求运用权益法核算联营投资;只有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层面上才需要运用权益法。由此,如果实体被豁免编制和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那么其联营投资也可以不运用权益法核算。

第二,如果实体编制个别财务报表,那么实体的联营投资可以采用成本计量,也可以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相关规定来核算。编制个别财务报表的实体的子公司投资和合营投资也是采用这项原则来核算的。不过,如果这些投资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以备出售的长期资产和终止经营》所界定的“持有以备出售的长期资产”,则应按该准则核算。

第三,原来符合“持有以备出售的长期资产”的联营投资,因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了,则应自最初被划归为“持有以备出售的长期资产”时开始运用权益法核算。这实际上是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

第四,如果投资方对被投资方不再具有重大影响,则应终止运用权益法核算投资。如果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影响不是由“重大影响”升至“共同控制”、“控制”,则应自终止运用权益法之日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有关规定核算。转换时应以投资的原账面价值结转。

第五,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发生的“顺流交易”(比如,投资方将资产出售给被投资方,即联营实体)和“逆流交易”(比如,被投资方,即联营实体,将资产出售给投资方)形成的利润和亏损,应按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有表决权股份的比例予以抵消。这与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子公司之间交易形成的利润和亏损的抵消原则是一致的。我国会计制度与此有较大不同。

第六,投资时,投资方的投资成本与其在联营实体中的份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产生的商誉,并计入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七,投资方与联营实体的报告日期如果不同,则投资方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将联营实体的财务报表报告日调整到与投资方的报告日一致。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也可以不调,但两个报告日期相差不得超过3个月。此外,投资方与联营实体对类似环境下相同和类似交易或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一致。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我国会计制度与此也有较大不同。

第八,在联营实体经营发生严重亏损且投资方按照权益法确认其在联营实体中所占的亏损份额等于或超过其在联营实体中的权益时,投资方只需要确认与其在联营实体中的权益相等数额的亏损。这里所指的“投资方在联营实体中的权益”不仅包括投资本身的账面价值,还包括其他长期权益(比如,优先股、长期应收款、长期信用贷款,但不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附抵押品的长期贷款)。投资方在联营实体中的权益确认为零后,如果投资方还承担了与联营实体有关 的法定或推定义务或代表联营实体对外还款,那么投资方还应确认一项相应数额的负债。之后,如果联营实体由亏转盈了,那么投资方应先将其原未确认的亏损冲转为零后再确认利润份额。美国会计准则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没有这么详细。在这点上,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略显简单。

四、关于联营投资的披露

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对投资方就联营投资应披露的信息提出了较多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存在市场牌价的联营投资要披露其公允价值;

第二,要求披露联营实体简括的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收入、利润或亏损总额;

第三,如果投资方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方20%或以上的投票权或潜在投票权,却对被投资方不具有重大影响,则应披露其中的原因;反之,拥有的投资比例不足20%,反而能够对被投资方施加重大影响,那么也应披露其中的原因;

第四,如果联营实体的报告日和报告期与投资方不一致,那么应披露联营实体的报告日以及使用不同报告日和报告期的原因;

第五,如果出现严重限制联营实体向投资方转让资金(支付股利、归还欠款或垫款等)的情况,则应将该限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予以披露;

第六,出现投资方中止确认联营实体亏损份额时,应披露当期尚未确认的亏损额及其累计数;

第七,如果联营投资按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的规定,可以不采用权益法核算,则应将该事实予以披露;同时,对联营实体的资产、负债、收入、利润或亏损总额的资料也应予以披露。

除以上披露要求外,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还规定:

第一,联营投资在投资方的资产负债表上应作为非流动资产单独列示;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的在联营实体中的利润或亏损份额应在利润表上单独列示。如果联营实体发生终止经营的情况,那么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的联营实体终止经营形成的利润或亏损份额,应单独列示。

第二,出现联营实体直接将某项目在权益中确认的情况时,投资方按权益法确认的相应份额应在权益变动表中予以披露。

第三,对联营实体发生或有负债的(包括投资方与其他投资者共同承担的或有负债),投资方应披露相应份额;对于与其他投资者共同负有偿还义务的联营实体负债所引起的或有负债,投资方也应作相关披露。

(作者系财政部会计司准则一处处长)

上一篇:企业如何控制资金成本 下一篇:基于合并报表信息特征的财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