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隐喻翻译

时间:2022-10-02 09:05:31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隐喻翻译

摘要:隐喻研究现在属于认知语言学,也就是要根据语言环境的文化、文学、上下文的的不同需要翻译者有自己一定的认知。不过在这之前,是属于修辞学。不过隐喻的翻译还是有一定规律而言的。所以本文是从概念隐喻的角度为切入点,把握其中的深层实质,认识到翻译过程其实渗透着翻译者的认知。不过,对于翻译的最终评价是不一致的,也就是不均等的翻译体现。因此,有必要对隐喻恰当的进行解读。

关键词:隐喻翻译;语境;概念隐喻;体验;语境

引言

隐喻的翻译活动受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文化语境的不同尤其是社会、文化的深层根源,恰恰这也是翻译的隐喻翻译的一个评判的依托因素,并不是一个语言对应一个语言的机械化的翻译,其中体现的是语言为形式的深层文化内涵与思维的翻译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发展为认知能力的一种语言学,也就是说,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概念隐喻,才能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更好的做到“认知”,力求能够真正领略到语言内部的思想和挖掘出艺术上的美感。

一、 隐喻翻译的含义及其掌握概念隐喻的重要性

(一)隐喻翻译通常来讲是将不一样的社会以及文化、语境差异下的文学作品进行隐喻翻译,有概念隐喻的差异存在以及语境隐喻的因素制约。隐喻翻译由两方面构成:语言和文化大的方向。而它的具体体现是论述包括为思想情感的表达、语义、语境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能力转换行为等方面。

(二)传统中的概念翻译只是重视了语言的能力、强调语言的优势,而弱化了对于优劣翻译评价的评判,只是语言的白描式再现。大多数都是对于形式上力求一致、语义上对应。这样翻译的结果就会失去对于思想以及艺术的理解与赏析,变得语言脱离了语境而存在,期间的语言美也因此领略不到。因此,在传统只是修辞学的角度到现在重视认知水平的翻译,也是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对认知能力的强调,毕竟,文学作品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堆积,它是包含优秀的文化以及深层民族内涵在里面的,并且文字也会包含思想与艺术,更是思维的一个集中体现。同时,好的隐喻翻译更能体现翻译者的独特性以及思考能力。因此,对于隐喻翻译的掌握是做好翻译的更高的需求。

二、隐喻翻译中的三大核心内涵问题

(一)隐喻翻译中体现了翻译者文化认知能力

隐喻的翻译可以实现,是因为有各个国家以及民族之间的交流为前提的。所以有共通之处的感知与理解,尤其是运动的形式的理解。隐喻之所以能够翻译,是因为它有一定的交流作为基础而存在。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认知”是指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概念理解的能力、以及翻译者独特的素养和等这些行为是在感知作品时形成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要是感知就会有差异,体现的思想感情的不同就会造成体验的不同。这也就体现了翻译者在阅读之后产生的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对于“概念”,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不同的或者很契合的认知,这其实是一个创造过程。例如:“女人如花”在英语中可以隐喻的是“Women likes Flower ”寓意的表达是“娇艳可人”中的“花”就被形象化了,这其中就是一种隐喻意象的联想。

(二)语境在隐喻翻译中的地位

文学语境的不同会影响隐喻翻译的思想上的理解,文化语境的不同会影响到隐喻翻译深层文化内涵的把握,上下文的语境则会影响隐喻翻译文学作品整体上的认识。隐喻中会存在诸多矛盾,就是因为语境的理解偏差或者概念不清而造成的接受的矛盾。毕竟文化传统、民族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社会认知感受的不同、对于概念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因素都会制约隐喻翻译的进行。例如:文化语境条件下而言,汉语的文化背景与日语的文化背景就不同,日语文化中重视寒暄语,也就是“敬辞”语法的侧重,汉语则不突出强调。这种差异造成在文化语境不同的翻译时有所侧重,必须从整体上去考虑,才能感知具体语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主题的表达、将文化融入到具体的创作文学作品中,不能讲语境和文学作品割裂开来进行翻译,因为同样是“勉”字。汉语是“勉强”的概念。而日语强调的是“学习”,所以,如果脱离的具体的概念的理解、具体语境的表达情境,就会让翻译后的理解没有转换到认知的水平,而受到文化语境的明确指向性而造成理解的困难。

(三)隐喻翻译的不对等性

隐喻翻译的不对等,在概念视角中分析就是对于概念的理解要受制于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差额翻译现象。“差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是Newmark在1981年提出的新概念,其实就是在对修辞学角度的语言翻译之后的转变,它是与“过载翻译”相对而言的,是对隐喻翻译的策略进行归纳与探究的一个转变过程。文中对于概念的视角来研究在隐喻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差额现象或是非等额的现象和结果,其实就是一种对于这种不对等的的接受。它与“等值论”(translation equivalence)是相对而言。就是所说的机械性的再现翻译,汉语是表意语言,重视意合,而比如俄语而言是重视形式,形态的变化,这点来说俄语则恰恰相反,重形式,轻含义,这也就是西方舶来的“等值论”。形象的说明了思维与情感的差异,所以即使是创造的翻译过程中,也要认识到这样的不等值性,生发联想也要有文化的条件考虑进去。另外在形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译者在翻译和表达时也一定存在一些主观性,以上这些诸多因素都使绝对的等值翻译成为了不可能。现实中,这种程度的对等翻译是很少出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的,甚至是基本没有这种对等。

三、结语

在隐喻翻译中,对于概念隐喻翻译要想达到完全对等无差额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没有任何思想以及审美价值而言的文学作品,但是这样的隐喻翻译也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其实有些模糊的所谓“朦胧想象空间”存在也是一种模糊评价的体现,这样可以给读者想象以及创新思维的空间,读者和翻译者都要理解隐喻中的文化根源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概念隐喻的真正涵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能力的等值转换层面,恰当地翻译要注入进文化的社会的以及语境的因素,同时思维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把握、审美情感的渗透与翻译者的素养都是优劣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有了科学的翻译策略和隐喻翻译体系,才能在对概念隐喻的语言能力基础上恰当的翻译出如同自己语言那样的语言美与艺术境界。(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寅. 中西写着对体验哲学的论述对比初探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2]肖家燕,李恒威.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2010,05:106-111.

[3]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魏永祥:为人才创机会 下一篇:民营医疗机构渐领投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