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概念合成研究

时间:2022-10-07 08:23:55

隐喻概念合成研究

摘 要: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受喻者的解读。但是主体的经验异质性使得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或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自为性和受动性,隐喻效应的呈现需要经过四个认知机制组成的认知流程,是受喻者对两概念的相关信息进行自我筛选、确认、允准和自我满足等一系列心理商榷的结果。

关键词:概念合成;认知主体性;主体经验异质;主体心理商榷

一、前言

Fauconnier 和Turner ①②③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当前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言语意义的构建与解读看做概念合成的产物。该理论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诞生以来,就引起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我们认为,就隐喻及意义的解读,该理论对认知主体的自为性(autocephaly)和受动性(passivity)没有予以足够重视,至少未曾深入探讨认知者的主体性(subjectivity)存在。我们将在本文提出,概念的合成是认知者自我协商、核定、允准和自我满足的心理认知过程,其间必然牵涉到主体的直觉感受、经验阅历、审美取向以及其判断推理能力。因此隐喻理论研究必须考虑受喻者的主体性。本文将围绕认知主体在隐喻解读过程中的经验异质和心理商榷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二、主体经验异质

所谓主体经验异质,就是指认知主体表现出的有别于他者的对客体对象的阅历差异、独特的知觉感受、理性反思和审美价值倾向,是个性能力的张扬和生活积累的释放。世界上所有作为个体的人,其阅历视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重叠性,任何个体的思想、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或多或少都带有他者所不具备的独特性。

Lakoff& Johnson指出,隐喻解读要牵涉到主体借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体验另一领域的经验④。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所谈的经验要从两个方面索解。一是关于隐喻中两认知域之间关系的映射经验,即认知者就两个概念域之间是否实施过隐喻映射。二是两个认知者各自所具备的关于两个认知域的阅历经验,即受喻者和施喻者是否对两个认知域具有相似的体验。隐喻解读需要受喻者与施喻者两者经验的交融,如果对两个概念域缺乏了解或缺少共有知识,受喻者就无法对当前隐喻进行解读,隐喻效果就难以实现。例句(1)和(2)就说明了两种经验交融的必要性。

(1)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2)His head set on a neck as stringy and muscular as a celery stalk. (Steinbeck: The Grape of Wrath)

在例句(1)中,若施喻者没有“天才”是刻苦好学、辛勤汗水的结晶这一生活经验以及对“灵感”在事业成功中的作用如此之小这一深刻道理的认识,施喻者就不可能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映射到“天才”上。受喻者若对 “汗水”“灵感”和“天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缺少相应的经验(阅历经验和映射经验),那就不可能最终成功解读这一隐喻所蕴涵的道理。句(2)中施喻者将“a celery stalk” 映射到“neck”之上,这种映射是基于其对两个实体的直觉和感悟,否则就不可能产生这一惟妙惟肖的隐喻。受喻者若想正确解读这一隐喻,那也同样需要相应的两种经验,否则就难以解读“他的头长在一根芹菜梗似的多筋而结实的脖子上”所表达的隐喻意义。

由此探析可见,与其说隐喻解读是以彼经验来理解此经验,倒不如说是由某一主体来理解另一主体,因为构建隐喻本身就意味着施喻者的一种经验的体验,是一种经验投射;受喻者若要正确解读隐喻,其首先要解读寄寓于隐喻背后的施喻者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准确的解读。然而,人类个体的经验积累不可能完全同一,往往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相异于他者的生活阅历。在隐喻解读过程中,虽然受喻者需借用自身的经验来体验施喻者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主体的经验能够达到完全的重叠或融合,因为经验永远是个体的,具有不可取代性和复制性,不同的认知主体在认识客体时往往会表现出相异于他者的自我认同和见解的独立性。主体的经验异质性之所以值得谈论,是因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个隐喻,由于经验异质的存在,可能会解读出不同的隐喻意义,如:

(3)大厅里的女士们,似一朵朵带刺的玫瑰。(李鑫华,《修辞格详论》2003: 51)

(4)Only in quiet waters things mirrors themselves undistorted. Only in a quiet mind is adequate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张子樟,《英文名句欣赏》2002: 216)

在解读例句(3)时,受喻者可能会选择自己费尽心机才得到其芳心的某一位姑娘来映射大厅里女士可爱美丽;也可能会选择自己心中某一位钟爱但可望而不可求的姑娘来映射大厅里女士孤芳自赏;也可以选择曾经拒绝过自己的姑娘来映射大厅里女士高傲无礼。在例句(4)中,若从不同的视角省察,那就会产生隐喻意义的多种假设和可变,例如可将之解读为若要对世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适当的领悟,唯有保持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就像唯有静水才能映照出不变形的事物;也可将之解读为若要适当地领悟出世上做人的道理,那就要修身养性,维系一份平静的心态,这如同只有清水才能映照出逼真的事物;也可将之解读为若要领悟人生的真谛,那就需要具备宁静的心态,这仿佛是静水,能映照出事物的本相。

虽然隐喻王国是施喻者与受喻者相遇、其思想与思想相汇的世界,可是这两个认知主体并不等于心灵上的契合,不可能具备心与心的完全交合,这是因为施喻者与受喻者各自均潜藏着有别于彼此的内在诸因素。在隐喻解读时,受喻者只能凭借隐喻有关联的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乃至丰富抑或提炼隐喻意义。换言之,受喻者需要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阐述隐喻所包含的一切可能,而这些可能的意义也未必就是施喻者对某事物内心的真实表达。这是因为,施喻者在构建隐喻时是凭仗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客体的感知,此时他起着主体的作用,与自己所要呈现的对象形成了主客体的关系,而主体对客体的表意,无疑会依凭主体的知觉感受,处处渗透着主体自我的一切,蕴涵着主体方方面面的心理现实⑤。在隐喻解读过程中,受喻者只是依凭自己对诸文字的隐喻进行透视观照,竭力了解和握施喻者借助隐喻想要昭示的客观世界和情感世界,而此时,隐喻和施喻者随之成为受喻者所要认识的客体。如同施喻者在体验客体时受到自身诸多内在条件的制约,受喻者对隐喻的破解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与自己的知觉情感和审美倾向等发生难以割舍的联系⑥。由此可见,由于认知主体经验的参与,施喻者所要表达的隐喻与受喻者所理解的隐喻有时难免存在差异,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同质。

三、主体的认知商榷

尽管有经验异质的存在,而唯有重视个体的经验差异,受喻者才会在认知期望(cognitive expectation)的驱动下,对施喻者的喻指进行认知心理商榷(mental-negotiation),力图促成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概念合成,而概念的合成即标志着隐喻意义的呈现。所谓心理商榷,就是指受喻者为探寻两认知域之间的相容性、促成两个概念的合成所做的自我心理协商、认同、允准和满足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在主体心理商榷之前,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概念合成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心理商榷的基础上,受喻者才认同两个概念域在内在或外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具有相容特征,两个概念才能融合,隐喻效果才能呈现。

Fauconnier& Turner在论述概念合成时提及选择性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及部分的(partial) 跨心理空间映射③。其实,“选择性投射”纯然是在主体经验的基础上受喻者所做的一种心理操作,表现为认知主体的主观判断和推理。我们认为,在隐喻解读时,受喻者需要经历有“激活”“排他”“投射”以及“合成”这四个认知机制组成的认知流程,才能达成选择性投射和部分的跨心理空间映射,从而达到经验与经验的交融。当然,隐喻解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有持续流动性,在此我们静态地把它割分为四个认知阶段只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的。

从静态的角度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在隐喻解读过程中受喻者所经历的这一认知流程的运作。显然,隐喻解读是从一个“认知开放”到“认知闭合”的心理过程,该过程相当于一个“>”号。这是因为隐喻必将涉及两个概念,在解读时,受喻者要激活两概念的信息库,而概念信息库是开放性的,并随着受喻者的生活阅历的提高而无限延展。激活信息库是以受喻者的自身经验为基础的,但由于主体的经验异质,两认知者所熟悉的有关概念的开放性不可能完全等同,所以施喻者借用隐喻所要表达的事物对象无疑需要受喻者的揣摩和推断,这种揣摩和推断就是受喻者对两认知域是否具有相容性而做到舍弃或排他,即根据自己阅历经验,排除干扰信息,揣摩并寻找施喻者察觉到的两个概念所具有共同特征。受喻者一旦寻找到自我认同的相容信息,便尝试着将两个概念连接起来,实现对施喻者所要表达事物的感性认知,完成隐喻理解的自我核定。随后,受喻者要对当前隐喻感性认识做一次理性论定,这就是自我允准和满足。自我允准就是认知者在心理概念网络上开启并逐步形成两个概念之间新的信息通道,并留下记忆沉淀或痕迹;自我满足就是对自己视阈进一步扩大或新知识的获得所做出的心理上的肯定和欣赏。从根本上来讲,达到隐喻解读上的自我满足是隐喻认知的一次升华,具有认知心理学上的飞跃。我们可以借用例句来具体阐述认知者依照心理商榷原则对隐喻解读时所涉及的这四个认知机制.

(5)抗震救灾就是试金石。(《牡丹晚报》2008年7月2日)

(6)The world is a stage, where everyone is a player. (Shakespeare)

若要解读例句(5),受喻者要对“试金石”与“抗震救灾”这两个概念进行“激活”“舍弃”“连接”和最后的“合成”。原本两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空间域,在概念网络上两者毫不相干,根本没有连接的信息通道,两概念是怎样合成的呢?这就涉及了另外一个概念,即概念连贯缺省性(default) 期望。人类往往根据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预设连接贯通的期望。人类在交际中都会认为发话人的言语是连贯的,有某种意义的,这是话语交际最基本的期望。由于缺省性期望的存在,受喻者就会激活两概念所有信息,排除无关信息,即根据已知经验,发挥长期培养而成的对客观诸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力,对两概念的一切信息进行筛选和编辑,荡涤一切不相关的因素,精挑细选相似或相容点。经过信息筛选发现,两概念尽管存在巨大差异,可在某一点上,“抗震救灾”是可以作为“试金石”的,即在抗震救灾时的所作所为往往能反映出某个人的情操、品德和行为准则,而这种情操、品德和行为准则却能检验某人是否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是否是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就这一角度而言,“抗震救灾”的确能起到“试金石”的作用。

例句(6)将“world”喻为“stage”,而且对此作了延展,进一步说明舞台上的“everyone is a player”。隐喻解读时,在概念连贯缺省性期望的驱动下和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受喻者开启概念“世界”“舞台”“人”和“演员”的信息库,对诸概念之间的不相关信息进行舍弃,挑选出相容信息,并对相容信息进行尝试性连接:人们的行为和表现与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存在相容性,即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下都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其穿戴、言行、表情、动作及心态也完全不同,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其各种行为或表现都是给别人欣赏和观摩的,从而形成受喻者自己认同的一个合理解读,即世界是个大舞台,人人都是演员。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整个隐喻及意义的解读过程中,主体的主观判断推理贯穿于整个认知流程的始终。判断推理是人类确认事物之间关系的一般思维能力,适用于一切彼此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⑥。在隐喻解读时,认知主体一旦发现已知判断有误,人的推理能力就会随时终止认知过程,并寻找新的解读依据,隐喻解读的认知流程也就会重新启动,直至达到自我确认和最终合成。即便隐喻的某一解读是错误的(但受喻者自认为是正确的),认知主体所认定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能最终连接,这如同上文所提,任何隐喻的解读都是受喻者主观推断的产物,是主体自我商榷的结果,没有客观上的正确或错误之分,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和主观性。

其实,隐喻的解读是受喻者对隐喻意义在心理上重新体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鉴赏活动,因为隐喻解读不仅仅是道出语词的外在意义,而且也使得受喻者能够赏析施喻者的心理状态乃至其主观世界⑦。因此,为透析隐喻背后施喻者的思想意图,受喻者需要跨出自己的视界,进而重现施喻者的心境。通过重新体验,受喻者才能够更新自我的初始感受,置身于施喻者的地位,把握施喻者的心态和意图,与施喻者心领神会,在精神上合为一体。但是,认知主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不受到生活环境、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成见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可能要求受喻者在隐喻解读时完全忘记自我,只能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走出自我,对隐喻意义进行有意识的理解、改造和发挥。故最终所解读的隐喻意义就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自身的主观印迹。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看出,由于主体经验异质的存在,隐喻解读势必会受到认知者主观自为性的制约,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主观受动性的影响,使得隐喻意义呈现出不可确定性和开放性。但尽管主体经验存在异质性,隐喻未必就不可解读。受喻者将会挖掘自己的生活积累,经过激活、筛选、连接并合成相容信息等一系列心理操作,最终达致隐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Fauconnier, G. & M.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Adele Goldberg.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6. 113-129.

[3]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4]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上一篇:新时期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发展探讨 下一篇: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加强现代后勤士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