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品析法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2 08:51:38

词语品析法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词语品析法就是对那些应用准确、生动、形象、传神的词语通过揣摩、分析、感知、领悟等方式,理解词语本意、引申义、象征义及其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落实《标准》“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词语品析法 应用 案例

《天路》是北师大版以“路”为主题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歌词《天路》,第二部分为相关材料《青藏铁路简介》。我们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词语品析入手,收效显著。

【教学片断1】

师:请默读《青藏铁路简介》第一段,勾画出系列动词,并体会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生:默读——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生:这段文字中,“穿”、“越”、“过”、“奔腾”这几个动词准确连贯地描述了青藏铁路的磅礴气势。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用手势演示一下这几个动词的状态。

【评析】

动词是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它呈现的是一个过程,展示的是一种动感的画面。动词的含义不能靠翻阅字典来解读,要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知,要靠具体的动作来领悟。老师用朗读、勾画、手势等方式理解动词的准确应用,实在是纯朴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手势演示,有艺术感染力,有韵律感,并将这种感觉自如地传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美感,内心产生一种动感。

【教学片断2】

师:诗歌中写道:“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这里的“清晨”与“黄昏”两个词语是“时间”的表达,它们是确指还是一种泛指?

生:他们是确指。听说要修筑铁路,我很高兴,清晨来到青青的牧场,看美丽的风景,黄昏站在高高的山岗,看另外一幅美丽的景色。

生:是泛指。这两个词语,说明藏家儿女日日盼,年年盼的心情。

师:两个词既是确指,又是泛指。读着这两个词语,我们既可以具体地看到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景色,又可以感受到藏家儿女渴望“铁路修到我家乡”的那种不能割断的急切心情。

【评析】

作者写作的时候,总会从许多具体的形象中筛选出典型的代表性的形象,并使这些形象附着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从而使诗歌具有比较丰富的意象。教学时,我虽然没有对这种意义进行讲解,但我的这个“确指还是泛指”的问题就让学生感悟到了“以点代面”的写作技巧,即选取具体的人、事、景、物以及时间与空间概念等,用这种具体可感的“象”,表达深远广袤的“意”。

【教学片断3】

师:“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诗歌中为什么用“那”字而不用“这”字?

生:“那”是“远”指,“这”是“近”指。

生:“天路”是通往天上的路,说明路很神奇,很遥远。就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所以要用“那”字表示这种意思。

生:说明作者不是站在铁路旁边观察的,而是站在离铁路比较远的地方观察的。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比划比划。

生:伸手比划,表达天路的“遥远”。

【评析】

“那”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但它与“天路”的意境密切相关:它描绘着铁路绵延高远,直上云天的情景。如果将“那”换成“这”,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应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悟“那”和“这”所指代的不同范围,同时用伸出比划的方法,引领视线伸向远方,感悟铁路的绵延高远,其方法很巧妙。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上一篇:传播学视野下城市营销的传播策略 下一篇:《石壕吏》中几个出人意料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