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时间:2022-07-14 11:33:21

内容摘要: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知人论世”既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孟子 “知人论世”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在文论史上,他提出的“知人论世”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很大。

一.“知人论世”的提出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谈论交友的问题时提出来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与古人作朋友,孟子所说并非专为论诗,而是关于修身的问题,即学习古人,不仅要读古人的书,还要知其人,论其世,这就涉及到作品(诗、书)、作者(人)和时代(世)之间的关系,即密切联系作者的思想和生平,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理解具体作品。

二.何为“知人”?何为“论世”?

“知人”与“论世”是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概念,“知人”是指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为人行事、生活轨迹,并非仅仅了解作者的传记资料,“论世”指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不是孤立地去查阅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资料。实际上,作者的创作往往与个人遭迹有关,而这种人生遭迹,既有自身性格的因素,更与社会环境的作用相联系。“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白居易遭贬谪,有感于琵琶女潦倒身世,顿生同病相怜之慨;“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则是意志消沉,年老贪乐的白居易的艳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处境、心境之下创作的,蕴蓄着作者当时的情感态度。读者只有把握这种感情动向,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底蕴。

三.为何要“知人”?为何要“论世”?

“知人”是了解作者创作的前提,作者的性格特征直接决定他们的创作风格。北宋的苏轼,生性豪迈,他的词非红脸大汉,高唱“大江东去”不可,同样生活在宋朝的柳永,细腻委婉浪迹于青楼歌妓之间,他的作品只能是十七八岁女孩,手持竹板,低声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论世”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对作者思想的影响,还可以由此了解作者创作风格的变化。“江郎才尽”的江淹和“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庾信,同样经历了南北朝政权的变迁。江淹历仕宋、齐、梁三代,几易其主;而庾信早年仕梁,后奉命出使西魏,羁绊长安,屈仕夷狄,最后就职北周,亦是仕宦三朝。江淹因耽乐于宫庭,自闭耳目,失去了创作之源,以至才思枯竭,诗情不再。相反,庾信仕周后虽官高位显,但常怀仕夷之辱和故国之思,从而以其“凌云健笔”写出了对大唐诗坛影响最力的诗篇。可见,时代风云对不同作者的影响,有天壤之别。作者对社会状况不同的感受,往往会使他们在艺术道路上进行完全相反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作家作品放入一定的时代氛围去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作家与作品的全貌,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阅读与欣赏效果。

四.作者的写作处境也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

有些时候,文学作品的主旨并不像说明文那样明了单纯,尤其是诗歌一类的作品,其主旨更是幽隐含蓄,不易索求。如果不深入了解作者处境,往往会曲解作者意思。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破阵子》词,最后几句“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本来是李煜的悔恨之辞:昔日亲信都离我而去,只有素日所贱之宫娥,尚从容镇定为我奏一曲辞庙哀乐,亡国之君真是凄惨!苏轼读后却这样感慨:“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意思是亡国受降之际李煜还与宫娥难分难舍,怎能不亡国?苏轼是北宋奇才,阅读这首词尚会发不确文论,更何况一般读者了。由此可见,阅读文学作品,揣摩作者创作动机和创作时的处境与心境,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全面地理解作品,必须全面理解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当然,除此之外,训诂释典,再造想象等也必不可少,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阅读效果。章学诚所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仍是一种主要的鉴赏批评手段。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上一篇:表现主义艺术浅析 下一篇: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