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时间:2022-10-02 08:43:0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与科技日新月异的特殊时期,我国的高校大都向着专业性、技术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思想大量涌入高校,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许多高校忽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旨在从高校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出发,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提升

【作者简介】 朴联友,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41-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行为有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当今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人文素质是一个将知识、观念、信仰、情感以及意志等众多元素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他的文化素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内容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注重人文知识及精神的融合,可以理解为经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进一步使其变为自身的人文精神。

各式各样的媒体是人文知识传承的载体,人们可以从耳濡目染、课堂以及一些媒体上来汲取人文知识。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它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前提基础,同时还对良好的人文意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来讲,它是人文知识经过转化进一步变为自身内在的精神成果,人文精神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且可以从人的行为举止看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的、批判的、自由的精神,并且它具有包容、开放、创新等特点,不仅如此,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独立、社会责任、精神自由等,以无形的力量守护着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特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各种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的融合。各国的传统文化因其思想、地域差异而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法家作为其内在核心,并且融入了墨家、名家、佛教以及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在古文、诗词歌赋、戏剧、书画等中处处彰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以及科学素质等,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就有着大量人文教育资源,经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可以让民族优秀的人文成果以及其包含的价值观、道德相关标准、对待人生的态度、审美情趣以及思维的方式等,融合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品格、气质,还可以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的影响大致体现在下面几点:

1. 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文知识的巨大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知识的教育的作用通过文化传递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大致上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与曲艺、舞蹈、美术及技艺、医药、民俗、体育等等。在以上的项目中各自又都拥有丰富且复杂的人文知识,比如戏曲又有京剧,在京剧中所涉及人物、服装道具、典故、流程以及唱功技巧等诸多的人文知识,所以京剧的表演不但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方向。当前一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都会和传统道德观念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主导,弘扬孝悌作为根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些思想在戏剧中有很多体现,比如《秉烛夜读》《岳母刺字》等等;不仅如此在木版年画中也有丰富的此类题材,如《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在倡导精忠报国、行孝、与人为善、勿要好高骛远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具有实用价值、传承价值。高校学生可以经过对这些优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赏析与理解,能够于触景生情以及借物咏志、美好理想的畅想、真挚友谊的赞美中尽情陶冶情操并树立良好道德观,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等传统的道德观。

2. 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自然以及人文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它包含这深厚的民族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造就了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基因,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形式以及价值观与等不同方面的互相沟通与相互影响,长此一来这不只在不同地区间形成彼此间的认同以及理解,在此基础上还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使得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的民族人文精神。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它展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以及审美习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反映中华民族与国家对我国文化特性的认同以及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被世界的认可程度,它是联系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文化思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生活,并且与中国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它将五千年的历史进行融合,同时加入了不同地理与风俗元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生活、思想以及情感与文化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的同时,使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社会行为与生活态度得以延续下来,并且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上的皈依关系。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图腾,作为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还为文化创新提供原动力,是我国人民进行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比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舞蹈以及音乐作为基础进而创作的《茉莉花》《梁祝》以及《印象刘三姐》等优秀艺术作品,种种表明它的创新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够让高校学生收获专业之外的诸多学科知识,有利于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以及激发当代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3. 丰富了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大都是通过课堂传授、课本阅读等形式。这些传统的方式比较单调,很少具有互动性,并且学生一般都是处在封闭环境中学习,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所以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该教学方式也引发了学校、家长及学生过于重视人文知识的积累,反而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层面对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人文精神有效方法的缺失。所以就要求用新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主动且积极地来学习人文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实践使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化、民间化源于实践并藏于民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可以使高校学生能更直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学习以及继承,这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这是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并且具体的文物,本质上它应该作为一种观念及一种认识而存在,它是形而上的。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有效机制

1.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库,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使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同时还凭借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变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就中国历史文化进程进行分析可知,需要对高校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对于国家命运以及民族前途的信心。

2.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当中,追求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所以集体的发展要相比个体的发展更为重要。与个体相比,家族、国家以及民族都是“公”。传统思想中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就是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不同往日,借助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集体主义思想,不仅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有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想法增强,同时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加入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拥有爱国思想,树立正确的民族信念。

3.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高校学生与中小学不同,它的生源地比较广,同时还有不同的民族,分别来自形态各异的地域环境,学生之间的也不同,这样就在高校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常规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会导致人际之间的矛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把民族之间差异融合在一起并且统一到人的概念中,“宽和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准则,而仁、义、礼、智、信,就是“宽和仁义”这一准则的集中体现。这些思想对高校学生中所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给了我们良好的解决方法。

4.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是针对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方法形象生动,可以用来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道德经》中就有所体现,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高校教育应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鼓励,并且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依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对社会与具体事物问题的看法。在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校园环境中,高校学生全部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对真理进行坚持不懈的探求。

当今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是我国各个高校下面的工作重点之一。历经几千年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和人民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思想精神价值,这些都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高校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对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大有益处。

四、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逐渐的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要将学习的理论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学校举办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书画展览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的形式;也可以举办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也可以开展传统道德建设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大赛,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行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的活动的气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设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得到教育。首先是学校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学校牵头进行整合校园的各类优秀的资源,并联合学校内的各个部门共同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及方案,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学校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派出优秀的教师出去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术交流及参观考察等形式,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提升。最后是学校要全力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方面的投入。例如对教材建设、图书采购、刊物订阅、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要加大经费的支持,这样就可以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健康更持续开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渠道,在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这丰富人文知识,这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知识含量,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夯实基础。在高校学生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同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内在动力,反之,良好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也有利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学慧.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 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许建宝.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谈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0,(8).

[4] 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2012,(5).

[5] 祝中侠.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6).

[6] 张文霞.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

[7] 张颖帅.浅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J].保山学院学报,2013,4(6).

[8] 欧阳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3(5).

[9] 赵存生.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 杨石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上一篇:关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论中小学课堂信息化新尚的观察及出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