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英语课程地位的反思

时间:2022-10-04 05:20:25

对大学英语课程地位的反思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费时低效”是不争之事实,改革的关键是重新定位大学英语课程,设其为选修课。定位为选修是尊重学习者不同学习需求的必需;是尊重学习者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的必需;是提高教育效率、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必需。赋予学习者选学英语的权利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科学的、人性化的选择,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从“量大而质微”走向“缩量提质”的前提。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必修,选修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开设以来已历经数十年。这其间,大学英语改革一直未曾停歇,如: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要求被废止;大学英语的考试和教学日益注重听说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等。尽管如此,社会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质疑与诟病却与日俱增。有人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壶煮不开的温吞水,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是不争之事实。在实践中,高校不断减少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和学分,甚至有高校领导和教授们公开呼吁“去外语化”。大学英语该何去何从?是彻底废弃,还是成为学生们的自由选择?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是重新地位这门课程。当前,大学英语课程在高校是公共必修课,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无论专业如何,中学英语基础如何,将来就业意向如何,对英语学习有无兴趣,都必须学学英语课程。人人必学带来了大学英语教育的“量大而质微”。无论从尊重学习者的个人选择,还是从减少教育浪费、提高教育效率,抑或是满足社会需要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都应该设为“选修”。

一、定位为选修是尊重学习者不同学习需求的必需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从个人的学习需求,还是从社会的人才需求来看,认为每个大学生都有必要掌握英语绝对是歪曲事实。个人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很多地方大学对生源学业水平的要求已大为降低。上大学已成为适龄青年的权利,但并不标志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大学课程。以笔者所在的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这所高校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生源高考英语不足60分(总分150分)。像这些在中学六年都从没学好过英语的学生早已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到大学后没有高考的压力,英语学习更是失去动力。从将来就业来看,大众化以后的高等教育不仅培养社会“精英”,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于这些去到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英语通常难有用武之地,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专业素养则是最重要的。有毕业学生反映,会说英语还不如会说当地方言重要。毕竟,工作在县乡一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会当地方言,能与地方农民“打成一片”确实重要。而且,即使毕业后要用到英文,因为届时有了学习的必要和动力,同时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那时候再“重拾”英语也未必不可。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不是专门用途英语,并不与具体职业相连,很多具体行当用不上。一般综合英语能力无法适应“今后工作”。每个大学生都学英语纯属“劳民伤财”。从社会需求着眼,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但即使在我国最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城市,绝大部分工作岗位也依然不会与英语发生太多关联。中国社会即使再过几十年,中国人还是说中文、用中文。于绝大部分普通劳动者而言,他们的工作、生活与英语几乎不发生实质性关联。不精通英文基本不会给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不便。经常听到有人说英语如何重要,即使一个饭店服务员也可能经常遇到老外来吃饭,以此来论证“学英文”的必要性。这个论据只能说很幼稚。首先,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在中小学已经学习,无需大学再多学两年。而且,为了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个别英美人士,就要中国人花上十多年时间去学习英语,这简直荒谬。实际上,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熟练从事科技、商务、文学等各类翻译的高端翻译人才,能听懂几句英文,说出几句英文的低端英语人才已经遍布市井。我们的英语教育应该转型,走向“缩量提质”。综上所述,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必修英语既有悖于学习者的个人意愿,也有悖于社会需求。

二、定位为选修是尊重学习者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的必需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语言学习。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均衡发展,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形成日后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那么,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则应是“扬长”。经过中小学十多年的学习,学习者已经清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高等教育应该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学习倾向的条件,而不应再实行“整齐划一”的教育,于学习者的个人意愿和兴趣不顾。此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有的学生属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倾向于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学生则喜欢独自学习和思考。有不少学生反映,课堂的合作学习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客观而言,中学阶段六年的英语学习内容包括语音、约四千词汇和所有语法规则、语用规则。在经过这六年的学习之后,一个学习者完全有能力自学英语。基于此,学习者应该被赋予权利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强迫每个学生在固定时间走进教室以同样方式学习同样内容的英语完全有违学生的选择权利。同时,当前的外部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学辅导书、学习软件的大量涌现、网络技术的普及,使英语学习完全可以朝着个性化、主动式方向发展。曾经有一个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对笔者说:“老师,我来上课完全是出于对您的个人尊重。其实我自学比听您上课效率更高。”很多高校大学英语都是大班授课,教师授课难以因材施教,也很难顾忌到所有学生。

三、定位为选修是提高教育效率、减少教育资源浪费的必需

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于学习者个人和整个高等教育而言都是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必需。当前存在于高校的一个普遍事实是,大学英语课成了缺课率最高、学生睡觉最多、学生抬头最少、不买课本学生最多的课程之一。专业课学生们要去抢座位,唯恐坐得太后听不清、看不清;对英语课,许多学生的宗旨是:能坐后面就绝不坐前面。“一刀切”地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只会严重浪费中国年青一代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大学时光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如果把大好时光浪费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物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把英语改为选修课,让愿意学的人学习英语,让有需要的人学习英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更高,老师教学也才会有成就感、愉悦感,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选修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专业学习更有价值的课程。

从大学英语教育自身视角来看,高校扩招后师生比普遍下降;同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院校长年负债经营。为节省办学经费,扩大班额在所难免。笔者所在云南省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班额通常都在90人左右,有的院校甚至一个班100人以上。客观来看,大班授课或许适合于讲授型课程,但绝对不适合像英语这种需要应用、实践的课程。班额大使得教师根本不便于因材施教,不便于课堂互动,严重影响了授课质量。同时,因为是必修课,教学内容不得不“统一”。我国两千多所高校,生源质量差异巨大。但是,从清华北大到三本,我们用的英语教材却基本相同,教师对教材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一般地方院校有的生源连高中英语水平都未能达到,还要学习“大学英语”课程,难度可以想象。统一的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赵庆红等(2009) 于2008年对主要来自武汉以及北京、西安、济南和长沙共12所高校的2500名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英语学习“收获很大,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的仅占6.7%,认为“收获不大”的为36.2%,“没学到什么,英语学习劳而无功”的为32.5%,“没学到什么,英语水平没有进步反而退步”的为24.6%。如果设为选修课,一则可以减小班额,让想学的学生有更好的环境学习英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让完全不愿学的人占有教育资源绝对是巨大的教育浪费。二则设为选修后教师工作量可以一定程度减少,从而有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始诸如ESP、英语高级会话、英语翻译、英美文学等方向明确或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扩大学生视野或是提高英语技能。

四、结语

大学的时间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专业、充分发展兴趣特长、广泛阅读、充实自我。然而,所有的大学生都被强迫必学英语无疑剥夺了许多学生的选择权利,无情剥夺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英语于绝大部分不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人而言不过是一工具,日久不用便前功尽废。赋予学习者选学英语的权利才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科学的、人性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1-25.

[2] 夏玉琼,王雪纯.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海外英语,2014(11):70-76.

[3] 赵庆红,雷蕾,张梅.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4): 14-22.

上一篇:西兰花栽培技术 下一篇:关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