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走进音乐课堂

时间:2022-10-02 08:42:08

京剧走进音乐课堂

从教育部宣布“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0省市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后,引来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声音,也成为文艺界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话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京剧不适宜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各地方应根据实际增加地方戏曲内容;第二,应该更多侧重传统戏而不是样板戏进课堂;第三,能够胜任京剧课教学的师资匮乏。尽管热议不断,但目前,京剧进课堂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已经启动。3月23日,首次试点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将在沈阳师范大学正式展开。

针对师资匮乏的问题,教育部已经要求各地发挥京剧界专业人士的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广大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培训提高,掌握京剧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就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来说,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京剧课的教学,制作光盘和录像带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有关部门也表示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考虑增加传统戏曲曲目。

除此之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人对京剧进课堂还存在着一些误读。

误读一:中小学增设京剧课

京剧在义务教育音乐课中其实一直存在,而不是这次才增设的。只是过去所占份额太小,缺少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而这次教育部在修订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京剧变为小学到初中所有年级音乐课内容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对这种民族艺术能有系统性地了解。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像有关媒体说的那样开设京剧课,而是在我们的音乐课程当中加入京剧的曲目。” 此外,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正是在整个教育界实行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京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走进课堂,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艺术课的内容,也符合当前新课改推进综合艺术课程的理念。

针对京剧进课堂会加重学生负担的担忧,教育部的回应是,京剧课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而是纳入原有的音乐课程之中;它不是考试科目,只是考察科目。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北京市海淀区王琪老师表示:“现在音乐教科书,一般为一个学期六章左右。学生每年大概学习30首歌,其中加入一到两首京剧曲目,总体教学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动。”学生们学习京剧比学习其他科目的灵活性大一些,不要求全部精通,学生可以掌握一些京剧知识,了解一些名曲片段,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不一定成为京剧名家。

误读二:学生没有兴趣学京剧

教育部要求:一年级至初三学生将学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15首京剧经典唱段。北京市西颐小学开学第一天,学校就安排了京剧课。几个经典唱段学下来,不少同学都表现出很大兴趣。在此次试点推出前,北京的黑芝麻胡同小学已开设京剧课近两年。校长杜军说,学校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仍对京剧没兴趣的学生只有1至2人;还有30至40人表示,他们因这门课而喜欢上了京剧。

参与了中小学京剧课教材编写工作的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表示:“15首唱段是在广泛征求中小学教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遴选而出的,主要是考虑到通俗性,为了让孩子容易接受。这些剧目的普及性也更广泛些,便于教师、家长与学生互动。”

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似乎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已经面露疲态,该如何把传统文化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因素――作为国粹的京剧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标志着民族文化的自觉。此次京剧进课堂引发的热议也应引起人们对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注:只有音乐课的基础工作做好了,京剧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普及!

接触是最好的开始。京剧进校园对深植传统文化有其积极导向意义。京剧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走”出了第一步!■

上一篇:“爱心”洒向孩子 下一篇:沈阳音乐学院2007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