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时间:2022-10-02 08:19:39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乡土资源;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64―01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大山外的世界很少,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也比较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所以,应该有意识地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他们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展示家乡,抒感,从而达到作文内容具体,言之有情。

一、寻找乡土之景,使其“有话可说”

笔者的家乡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区域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曾经“十年九旱” “苦瘠甲天下”,自然条件确实严酷。但是,从人文的角度看,确也 “民风淳朴,人尤精进”,不失为一片历史和文化的沃土,可谓人文蔚然。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走入乡野大地,引导学生观赏家乡的一草一木,了解家乡历史,认识家乡的风俗民情,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笔者任教学校不远有一古堡,叫大风堡,这样的古堡,作为明清西北的军事防御工事,在定西随处可见。于是,我带领学生探幽访古,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展示分享。有一个学生的诗作《咏大风堡》: “有堡名大风,矗立群山中。流云侧畔舞,黄龙脚下奔。”可谓清新自然,不拘一格,在《安定文化》一书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几个学生根据当年的战事,合作写成了小剧本《喋血大风堡》,在全镇成功汇演。有些同学发思古之幽情,展开想象,写了同名童话《古堡幽情》。如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一切可触可摸的写作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成为一种自由表达和交流、展示的方式。

二、激发乡土之情,使其“有话想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搜集写作素材,我进行了“发现家乡,感受家乡”专题作文训练。先让学生搜集安定故事或歌谣,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文之美。那些儿时的游戏、歌谣、祭祀仪式、民间故事、传统小吃等,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那些充满着乡野大地上泥土芬芳的野狐精、瓜女婿、狼老婆、鬼故事等民间故事,那些散发着炕土味和五谷杂粮气息的传奇,还有那些朴实无华、古色古香的陇中秧歌小曲,如山花般散落在家乡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让每一个孩子童年的精神世界绚烂无比。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民俗、故事、民谣、小曲中了解了故园,了解了先人,激发了无穷的想象。

然后,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乡村劳作之美,乡情之美。“种豆南山下”的农趣,“戴月荷锄归”的艰辛,“洋芋开花赛牡丹”的喜悦,家乡特产马铃薯、小杂粮的声名远扬,乡村坦率纯真的人际交往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家乡的感情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且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我让学生以“美哉山乡”为题作文。从他们的文字中不难看出,虽然家乡贫穷落后,但是,心灵照样可以充满诗意地栖居着。平淡的乡村校园生活,因写作而变得绚烂起来,如阳光雨露悄然降临心门,浇灌着他们璀璨烂漫的希望之花。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欣赏乡土之文,使其“有话会说”

首先,通过“习作例文”,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写。我特地选取了安定的几位乡土作家写的几篇文章(《行走在安定的土地上》《马铃薯之歌》《陇中罐罐茶》《远去的黑社火》),组织学生欣赏。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作家对乡土的真情流露,分析、讨论作家是如何表现这种对乡土的审美的。

然后,因时制宜地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谋篇布局、提升主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不断增进乡土情感,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最后,及时进行评点,师生共同分享作文成果。笔者曾以乡土为题材,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笔尖上的家乡”。开放式的命题和立意唤起了学生写作的激情。他们的文字虽然稚嫩和生涩了些,但涵盖了民俗民风、传说故事、名人轶事、山水形胜、地方特产和亲情友情等诸方面内容,让人不由感动和敬畏于这些充满方言土语的文字。

上一篇: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国学资源开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