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改革初探

时间:2022-10-02 08:01:00

我国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改革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预算管理制度“三项改革”的深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对我国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规范会计的行为、提高财政效益和会计工作的效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针对我国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改革进行分析,在借鉴其他国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会计核算组织改革思路,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会计核算 组织程序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68-01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会计信息的产生,以及会计信息的提供是否能满足各方需要,会计工作效率是否能提高,现代化的核算手段是否能顺利使用,会计人员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明确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核算形式是否合理、科学。因此正确确定会计核算程序,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形式并与时俱进对会计核算形式加以改进,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1、会计核算形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2、会计核算形式的转变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数据共享。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2.4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3、完善会计核算的建议

3.1 加强与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间双向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以优质服务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监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清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3.2 以会计核算为平台,实现会计核算和国库收付的有效衔接

实行会计核算制和国库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所有预算单位的账户实行统一管理,不但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且汇聚了资金,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3.3 加快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一定意义上讲,仅仅是一个记账机构,没有真正发挥控制与评价的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应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监督支出使用情况。核算中心要建立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各单位的支出行为、支出成本及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分析比较、衡量和评估,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定期做好各单位支出的增减变化因素分析,针对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重新构造会计模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柳伟.关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2011(03)

上一篇:汽油火车装车系统中油气回收装置的运行分析 下一篇:关于对烟草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