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角度对现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研究

时间:2022-10-02 07:10:51

基于经济学角度对现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则成为了一种有序的市场竞争的交易方式。实行招标投标只要是为了在市场上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我国的建筑市场秩序,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现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经济学;建筑工程;招投标

一、经济学角度下现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存在的问题

(1)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由于近两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逐渐变大,但是在市场环境中,工程和建筑的市场还是存在相应的矛盾。一旦出现招投标的情况,当招标信息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招标信息公布后,就会造成投标的企业比中标的企业多出十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来投标的企业的素质却参差不齐,一些大型的企业在参加投标的时候,都是进行独立的编制投标文件的,但是有些小型的企业则在开始参加投标的时候四处打听,通过相互串通的方式来实现中标,这就造成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2)招投标中存在不合理的压价行为。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由于一些建筑规模的限制,造成建筑市场上施工队伍存在过剩的情况,并且任务分布不均和机制的不够完善,是的部分建设单位不注重这些因素,而去盲目的节约成本、节约投资,就会造成工程造价出现严重的压价行为。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在开始施工之前明明知道标价的不合理,却为了获取任务,而且坚持进行投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筑工程出现被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中标单位为了能够节约成本,采取劣质的材料,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使得整个工程的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3)投标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操作不规范、钻空子的问题。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提高中标率,不惜花高的价钱从其他的企业中收集相应的资质证书,更是分派几批的人员分别进行投标,这就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中标率。此外,我们知道在企业进行招投标的时候,报价是在招标评分中占的比例较大的,因此,一些企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听标底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招投标出现不合理和不规范行为。(4)建筑工程交易市场不够开放,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严重。在一些地方建筑工程项目中,由于一些工程项目有政府官方的背景,因此,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当地的建筑工程交易市场为了能够照顾本地人,就会把外面的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拒之门外。此外,在进行评标的时候,也会对外地的企业持区别对待的态度,从而导致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无法处于一个公平的平台上面。

二、经济学角度下现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改进的措施

(1)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守法意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操作人员、领导干部和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得到相应的增强。尤其是对于评标专家来说,应该分批次和分时间的进行一些专门的培训,以制度来规范每一个人的规范行为,提高守法的意识,防止源头的腐败。(2)正确处理好业主责任制与招投标制的关系。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应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的划分各个建设单位和招投标之间的职责,确保多个施工单位能够参与到投标当中来,作为评标委员会,应该根据评标的结果来定标,实行投标机构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这样正确的处理好业主责任制和招投标制的关系,就可以使投标和中标更加符合招投标的管理法规,也可以相互职业,相互影响,从而确保招投标工作顺利的进行。(3)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以示儆尤。随着现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要求招标人必须将招标的公告、招标文件和评标报告等书面文件报送到相关的部门进行备案,并将这些备案的材料通过网络的形式发送到网络上进行公布,从而使得整个招投标更加透明化。(4)加大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招投标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对一些必须进行招投标却逃避招标,搞假招标的项目,进行严厉的打击,依法惩处。对排除和限制非本地施工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为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实际是一种经济市场的竞争行为,因此,对于招标单位来说,只有选择信誉良好、标价合理和方案优秀的投标人,才可以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规范整个建筑市场的秩序。

参考文献

[1]王琳.对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问题的建议――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2]冯寄军.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串标”的成因及建议[J].科技促进发展.2010(2)

[3]吴素萍,赵浩.刍议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水利科技.2006(4)

[4]李春玲.工程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7)

[5]方海龙.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J].企业导报.2009(5)

上一篇:浅谈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