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时间:2022-03-24 06:05:12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摘要】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一过程是成本发生的过程,是建筑形成的过程,是质量得到保证的过程,因此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环节。加强施工现场科学有效的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城的不断推进,建筑市场异常繁荣,随着而来的是对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筑项目的质量就是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所以做好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对于保证施工项目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建筑项目的现场管理贯穿于把设计转化为实物的全过程,应该说是一门科学。鉴于施工项目时间长、责任大、工艺繁杂、多专业合作的特点,对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也应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讨,以便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一过程是成本发生的过程,是建筑形成的过程,是质量得到保证的过程,因此说是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环节。加强施工现场科学有效的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效保证。

一、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工艺复杂,施工期间多种专业一起施工,所以施工组织人员必须提早介入、认真规划、合理设计现场的具体安排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用以指导后续的施工。并将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建筑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报送项目负责的监理工程师审核。进行图纸审核,技术交底,对于变更要和建筑部门以及甲方驻地监理等讨论通过。建筑工程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材料而进步着。所以对于建筑项目的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案要认真编制,在建筑过程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也要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并且提前一周拿出具体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技术保证措施;建立工地试验室,配合专业实验室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试化验,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试化验结果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建筑工程的特点是一次性、施工不可逆性,因此建筑质量的保证就显得特备重要,涉及日后业主的使用,因此必须重视质量。在施工前要把好材料质量关,因为材料是建筑项目的物质基础,对施工现场准备阶段所需材料必须严格把好入场关,不合格材料坚决不能入场,做好材料质量选择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没有合格的材料就不会有合格的工程质量,就会给后续的施工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特别应该提醒的是施工所用的配电箱、电缆的质量问题,如果不注重质量,或者贪图小便宜,那么后来施工中将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二、建立和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纪律是各项工作成功的保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对于保证项目建设如期优质地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应该结合项目建设的实际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制定具有实效性、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场管理制度,规范各种施工行为。建立人员的考勤、管理例会、施工档案管理、材料保管、安全文明施工等相关制度,对机械操作,材料选购,消防安全等也要做好相应的规定。

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第一,安全生产是建筑企业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保证安全施工就要做到严格和严厉、细致和细心。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发生前肯定有隐患没有得到改正和治理,才会酿成悲剧。科学严密的现场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识别和控制施工过程,防患于未然,预防和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应该成为施工安全管理的根本目标。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应该做到以下五个坚持:坚持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坚持目标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全员管理,坚持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一些企业误认为抓安全与抓管理相矛盾,实际上他们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

四、严格验收每一道工序

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质量,如期完成施工任务。整体的施工质量是由每一道工序完成的,做好每一个环节施工质量的验收,就是保证整体施工质量的基础。优质的项目建筑,来自原优质的材料和科学的管理,再加上一批具备一定素质的施工人员。现场管理要以质量管理作为重点,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了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工程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严格验收每一道工序,一道工序不合格就不能进入到下一道工序。建筑工程很多重要环节都是隐蔽工程,因此对隐蔽工程的验收更加重要。建筑工程现场的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必须引起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安全、文明、优质施工,为业主及甲方提供一个优质的建筑项目,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参考文献

[1]刘耘.浅析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J].山西建筑.2010(33)

[2]刘明博,温洪山.谈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J].辽宁建材.2009(6)

[3]黄柳,黄志军.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管理[J].企业导报.2010(9)

[4]陈晓霖.浅淡优化施工企业现场管理[J].湖南交通科技.2009(4)

上一篇:浅析基层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 下一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