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浅水育苗与飘浮育苗对烟苗素质的影响

时间:2022-10-02 01:40:38

烟草浅水育苗与飘浮育苗对烟苗素质的影响

摘要 对比研究了烟草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2种育苗技术对烟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水育苗比漂浮育苗出苗期提前1~7 d,出苗率提高1.6~3.4个百分点;成苗后的烟苗素质好于漂浮育苗。

关键词 浅水育苗;漂浮育苗;烟苗素质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037-01

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生产的首要环节是烟草育苗,苗足、苗齐、苗壮、适时移栽是获得优质、高效烟叶的第一关,可见育苗在烤烟生产上的重要性[1-4]。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烟草的无土育苗,开发出漂浮育苗这一先进技术,并随即在美国、加拿大、巴西、瑞士等国得到迅速发展[5]。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进漂浮育苗技术,并纷纷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6]。但是,在漂浮育苗技术推广过程中,发现该技术明显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漂浮育苗苗盘体积较大,运输、储存保管不方便,成本和运输费用较高。二是育苗基质原材料受到局限,不能本地化,依赖草炭资源,对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且还需要远距离运输,增加费用。三是育苗所需用水量较多。四是烟苗根系欠发达,素质不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组织实施了烟草浅水育苗及配套技术的研究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为云烟87。

1.2 试验方法

根据育苗方式不同,2010—2011年在同一个育苗大棚内,设浅水育苗、漂浮育苗2个处理。浅水育苗:苗池播种时水深3 cm以内,出苗后保持在1~2 cm;播种后在苗盘入池前,每个标准育苗池(9.7 m×1.1 m)用0.2 kg漂浮育苗专用肥与水充分溶解后,均匀浇入,大十字期用同样方法施肥。漂浮式育苗:苗播种后苗池注水深度保持在10 cm,施肥按照漂浮式育苗技术规程实施。其他管理条件一致。

1.3 观察记载

在苗期测定烟苗各生育期、出苗率、生长势、整齐度和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叶宽、根长、鲜茎叶重、干茎叶重、鲜根重、干根重等成苗素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的烟苗生长动态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浅水育苗的烟苗生长发育进程比漂浮育苗的提前,出苗期、小十字期、大十字期分别比漂浮育苗提前1、2、3 d。从表2可以看出,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浅水育苗比漂浮育苗烟苗的生育进程更快,两者的出苗期相差达7 d;出苗率前者比后者略高;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的烟苗在出苗至大十字期的叶色、长势、整齐度等差异不明显。

2.2 浅水育苗与漂浮育苗的烟苗素质比较

从表3、4可以看出,在成苗期,浅水育苗的烟苗素质优于漂浮育苗烟苗素质,与浅水育苗相比,漂浮育苗叶数增加0.3~0.4片,差异不显著;株高增加0.2~0.3 cm,差异不显著;鲜茎叶重增加1.2~1.3 g/株,增幅28.0%~31.7%,干茎叶重增加0.03 g/株,增幅27.3%,鲜根重增加0.100~0.103 g/株,提高25.31%0~33.33%,根干重增加0.003 g/株,增幅10.34%,鲜茎叶重、干茎叶重、鲜根重、根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茎围增加0.17 cm,根缩短3.4 cm,差异达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浅水育苗与常规漂浮育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浅水育苗比漂浮育苗出苗期提前1~7 d,出苗率提高1.6~3.4个百分点,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成苗后的烟苗素质好于漂浮育苗,叶数增加了0.3~0.4片,株高增加了0.2~0.3 cm,鲜茎叶重增加了1.2~1.3 g/株,增幅为28.0%~31.7%,干茎叶重增加了0.03 g/株,增幅达到了27.3%,鲜根重增加0.100~0.103 g/株,提高了25.31%~33.33%。浅水育苗技术是一种比较适合于烟草集约化育苗的新技术,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彭细娇,吴践志,陆中山,等.我国烟草漂浮育苗技术应用现状、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3):90-94.

[2] 岑怡红,聂荣邦.烟草漂浮育苗培养基质及营养液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3,23(4):38-40.

[3] 胡龙兴.漂浮育苗技术改良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4] 师会勤.我国烤烟育苗的几种主要方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1):100-102.

[5] 江文林.无土栽培技术在烟草育苗上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2(2):15-16.

[6] 黄一兰,李文卿,吴正举,等.烤烟直播漂浮育苗技术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1(1):8-12.

上一篇:氮肥对谷子的增产效应研究 下一篇:水稻新品种华瑞稻1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