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02 12:59:32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与培养策略

摘 要: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既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生涯规划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对个体的价值及生命意义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何让学生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成为教育研究者常常涉及的命题。生涯理论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美国教育总署提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规划,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状态。此后,生涯教育逐渐成为20世纪70年代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及构想,并逐渐被许多国家接受。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生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发掘潜能,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成功率,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既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现状

1.价值观念失范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理想受到压制,崇尚现实,实惠主义占据头脑,过于依赖家庭社会关系,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职业素养不高。

2.生涯意识淡薄

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已就业的2010届、2011届全国高职毕业生中,平均有48%的高职生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如果把调查时点延伸到2007届、2008届毕业生,则平均有79%的高职生在毕业3年内发生过离职。这种缺少规划的选择职业增加了个人的就业波折,也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3.自我认知不清

由于知识储备少、社会阅历浅,特别是对自身认知不足,使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素质等认知不清就匆匆选择了职业,有专业网站的调查显示,有53%的高职毕业生并不了解自己初选职业的发展前景、公司制度、企业文化等情况,这些严重影响了毕业生人生规划的发展实施。

4.实践能力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浮于表面,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缺少与实际结合的深度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专职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本身对生涯规划未做深入研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生涯教育课内容虚空、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二、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1.生涯规划是强化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西方生涯规划理论历经多次创新和发展,其核心要义是个体在考虑个人的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与计划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历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调整业已设定的规划,最终促进个人的发展,努力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从生涯规划发展的要求来看,职业的要求和发展始终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个体以职业为载体充分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可见,生涯规划是人在作为社会角色的实践中,以个体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为终极目的,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自己,塑造更为完美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强化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生成的过程。

2.生涯教育是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拓展

基于上述对生涯规划的认识,生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发展性、个性化等特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优化和拓展的作用。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于学生求学的全过程,混含着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教育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知自己及家庭、社会的现实境况,从而解决在思想、生活、学业上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近远期学业目标、职业发展目标,从而很好地发挥出生涯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

3.生涯教育有利于高职生参与体验式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所谓体验式学习的含义即教师通过创设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生涯探索活动之中,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体验反思自己所面临的生涯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尝试为自己的生涯发展作规划,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涯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尝试为自己生涯发展作规划,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进行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在生涯教育中,教师所创设的模拟情境,可以充分实现学生之间对生涯问题的认识和有效沟通,促进他们在互动中参与人生的规划,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涯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目标之一,我们认为全面发展即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中心,全面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的发展。生涯教育的目标包括理想信念、学业目标、生活目标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发展目标。因此,生涯教育的目标本质上也就是促进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能够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复合型、创新型特征的现代人才,为国家输送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策略

1.健全和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体系

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各级学校一起来完成。首先,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制定生涯教育的法律法规,使生涯教育具有法律保障,明确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家庭、学校等各方共同介入该体系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政府应提供必需的资金,在各类学校建立标准的生涯指导服务中心。其次,高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高职学生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职业咨询方法及相关政策等。此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企业的支持,依据职业教育领域的要求建设实训基地。再次,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对设定的职业目标,不断进行自我评估,正确分析就业环境、职业环境、组织环境,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2.建立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融合

实践证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一是要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两门课程中同时感知相关联的知识,既能提高心理素质,又能主动思考符合自己特点的人生规划,使两门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内涵,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二是要将生涯规划辅导与日常心理健康咨询进行结合,在沟通中既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又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两种方法融合运用。三是要将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合展开,有意识地将两类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并组织实施,达到两者相互影响的正向效果。

3.把生涯辅导与生命教育进行视界融合

所谓视界融合,原是解释学用语,指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与知识概念中的视界进行对接,在经过磨合后,两个视界实现交融,达到“视界融合”。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需要,所谓的“视界融合”也指人们对同一个认识对象,在不同角度上得到的认知结果之间的互相融合。因此,生涯教育中要引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悟,强调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可理解为价值理性的教育;而生命教育中亦要引入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注重人生发展的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这是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保障,可理解为有效发挥生涯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

4.构建体验式的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主要包括三大因素,即生涯探索的活动与情境是教学载体,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是核心,学生的应用与升华是结果。结合我国教育国情,高职院校生涯教育课程可设置如下主题: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职业目标设定、职业规划决策、职业规划实施、求职模拟、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等主题。每个主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并获得经验。因此,从课程教育的组织实施来看,可以设计为“五步操作法”,即“情境设计―心理体验―交流分享―归纳成果―内化应用”。就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的教学方法,所以要使更加契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要,就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洪风仪.生涯规划自己来[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3]王丽.高职院校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4]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

[5]周围,赵霞.生涯规划与生命自觉:生涯辅导与生命教育的视界融合[J].成人教育,2009(9).

上一篇:中职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应对策略探析 下一篇:高师数学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