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时间:2022-10-01 11:23:30

浅谈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

摘要:本文在对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和预防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08-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易发多发。高等院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聚之地,教师和学生又是思想活跃的群体,近年来由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发生在独立学院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周边发生的,以高校师生员工为参与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然发生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公共事件。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公共突发事件不仅影响独立学院的声誉和社会观感,也对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师生的工作学习及学校的稳定构成严重冲击。因此,在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独立学院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独立学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因、预防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为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求而创办的新型本科院校,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方面,独立学院创办时间短,体制机制不顺;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整体素质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等因素,使得独立学院的突发公共事件出现的概率较高,它除了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传播性和危害性等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作为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参与主体,大学生群体既是组织者、参与者,更是直接受害者,其具有文化素质高、思想活跃、容易冲动等特殊性。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年龄大致在18~24岁。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共存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表现为喜怒无常、盲动冲动,既有同龄年轻人的特点,又具有不服从管理、个性张扬的一面,他们的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能够防止突发事件的扩大;反之,如果这些学生群体想法偏激,不理解校方的做法,不配合校方的工作,并且恶意宣传和扩大事件,会使事件的后果变严重,危害进一步加深。

2.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近年来,网络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伴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更是深刻地变革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当代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手机上网,并且参与社交活动尤其是网络社交的积极性非常高。校园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一旦校园内有突发事件,便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上,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如果处理不当,信息公布不及时,很容易使“小事件”变成“大事件”。

3.应急处理的复杂性。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和扩散性,要求学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要迅速、处理要及时、行动要积极,以便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防止事态恶化。独立学院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迅速地聚集起来。这种集群行为会对教学、科研和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正常秩序造成冲击,影响学校整体工作和师生学习、生活,并且容易造成师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恐慌;这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响,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牵涉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和老师、校内和校外、网络与现实等方方面面,矛盾交织,非常复杂。另外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缺乏相关的应对机制和经验,处理不及时和不妥当,致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在短时间内爆炸性传播,很容易使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陷入舆论的旋涡。

二、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1.应急管理主体不够重视。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社会投资方更关注学校的发展规划、投资效益、基础建设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独立学院的领导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独立学院的投资方、举办方和管理方,都有义务消除公共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投资方不愿介入,举办方不好介入,管理方不会介入。总的说来,应急管理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对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敏感度不够,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缺乏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果断有效的处置办法。

2.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效率较低,主要是由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制度不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独立学院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由于没有明确突发事故处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和及时处置,对突发事件缺乏管控,应急处置质量和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事件危害扩大,局面难以控制。个别独立学院虽然制定有应急预案,但预案缺乏针对各种具体突发事件的分类、细化的处置方案,现实中指导性有限。

3.应急管理决策不够科学。由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决策者需要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做出决策。决策的完善程度、决策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息息相关,更是有效应对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所在。有相当一部分的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应急决策不当引起的。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必须正确全面的剖析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正确了解学生的诉求,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化解。

三、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

1.健全应急管理机构。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构应该是以院长、书记以及执行董事为第一负责人,由院办、党办、人力资源部、宣传部、保卫部、学工部、团委及各二级院系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信息联络组、现场处置组、宣传教育组、学生工作组、安全保卫组、后期保障组、医疗救护组、善后恢复组等具体职能工作组。其中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院办、党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总体协调处理等工作;各职能工作组在学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建立应急预防机制。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适合于本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防机制。首先要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和排摸校内相关硬件设施,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通信畅通,确保应急队伍、应急设备和物资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其次加强对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排查力度,尤其针对校内及校外周边地区的隐患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方案。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提高监测能力,努力把风险较到最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加强对师生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学校网站、校内板报、橱窗、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向师生宣传、讲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危害及应对措施,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应急模拟演练。

3.演练应急管理预案。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不仅考验独立学院的行政效率,也考验着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正确的决策和指挥是高效有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这种决策机制应该具有全面统筹、有效调动、整合多方力量和各种资源、形成处置合力的作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要把保障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应基于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展开经常性的演练,演练对于应急处置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演练过程可以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熟练程度和质量效率。在演练中切实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以及面对危机的应急处理能力,使得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独立学院能够全面掌握信息、有效分析情况、快速掌控事态、减小事件损失。

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当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理过后,独立学院应当及时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估,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管理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此类突发公共事件再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工作是独立学院应对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高度重视公共事件受害人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受害人心理危机干预,尽快使师生从突发事件中走出来,恢复到正常的教学、学习、生活状态中,同时还能够重新建立独立学院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参考文献:

[1]贾水库,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2]计卫舸,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类型及诱因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3]丛林,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3,(5).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厅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项目“社会管理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2011年度广西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立项研究课题“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国彬(1978-),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副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党办、校办副主任,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侯辉(1983-),男(汉族),河南焦作人,馆员,桂林理工大学校办校友联络科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地下水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论古诗词意境解读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