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学成果在导学课上的有效利用

时间:2022-10-01 10:56:35

浅谈学生自学成果在导学课上的有效利用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课前参与是期中一个基础环节,所有的学习都是在“课前参与”的基础下定的“教”。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有了较强的发展,学生会学到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内容,拓宽视野,获得更多信息量。

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而疏于对学生自主、自发性学习的考虑,使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有效利用。由此看,有效利用课前自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自学成果,为我们的导学课服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的有效利用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学词,有了学生的前期自主学习,为课上的字词处理铺好了路。那么,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前期字词学习情况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利用学生的前期自主学习,拓展的识字量。

随着学生识字能力的不断增强,每篇课文中区区8、9个字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识字的强烈愿望。我们采用以“一个字带一串字”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识字需求,扩大识字量,让学生更顺利地走进阅读。

如学生学了“浇”能带出“烧、挠、绕、晓”之;又如学习了“堆”字,连带学习“谁、难、准、唯”;学习“请”字,连带学习、复习“清、情、晴、睛、蜻、精”等字。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更有助于记忆,也发散了学生思维,识字的潜力大大发挥,摆脱了以往教师教多少字,学生识多少字;教师不教,学生不会识字的被动识字局面。

这样的识字方式,对于班内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提高,他们往往能由课内的十几个字扩到几十个字,虽然可能一时记不住太多,但常此以往,反复出现,自然积累的东西就多了。

②利用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多样化的识字思维。

学生在前期进行自学时,教师可鼓励他们进行同偏旁字、形似字的积累。当老师请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生字”或“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时候,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方法之多、办法之妙、能力之强,令人感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了。每当此时,学生会以自己良好的状态和上佳的表现使课堂出现让人欣喜的小高潮。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汉字形象性很强,通过横、竖、撇、捺等的奇妙组合,“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能激起人无穷无尽的联想。低年级的孩子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的思维既形象又活跃。学生自学时体会认知的过程,汇报时则要把自学成果表述出来,有不同见解时组织讨论、补漏时加强点评,强化训练时要扩词、造句……这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方面的展示,如果没有学生前期的自学为基础,课上是不会出现这样异彩纷呈、百家争鸣的场面的。在进行教学时,学生们学习的成果经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当一单元的学习刚拉开帷幕,已经有同学积累完一单元的所有字词了。

二、读文的有效利用

能自己在课下把课文通读也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之一。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达成的目标。因此,在重点导学课上,教师就没必要再多占时间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而应是在学生已读通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指导。

①有目的选择重点段落、句子进行读文检查,帮助学生扫清理解课文时的障碍。

选取课文中难读的句段,指名阅读水平较低的学生读。其目的是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②在能初步了解、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独立解决文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有哪些人、事、物;初步体会到了什么……

除了用检查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归纳一些简单层面上的认知外,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前期的自主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提出一些自己想知道、想解决的问题则是对学生前期读课文成果一个最有效的利用。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两种质疑的方法:(1)引导学生读“活”、读“透”课题。这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读出个性,二是读出理解,三是读出疑问。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2)学生在初读课文题目的基础上,可以对文中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重点字词句、矛盾、人物等进行质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或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

这时的质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思维的重要载体,有价值的质疑能推动课堂深入,能引领学生在课堂上成长。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加入教师梳理这一环节,即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点拨评价,分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渗透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推进课堂奠定基础。

三、资料的有效利用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无论是单课学习还是分块学习,都要注意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在语文课中要把学生前期自学成果在课中进行展示和运用,让合作准备阶段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为课内学习服务。那么到底怎样把学生合作准备阶段的学习收获进行恰当迁移,为学习新知服务呢?我们可以人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课前展示,迁移运用。

在悟读文本之前,安排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如二年级《棉花姑娘》一课,前期学生交流了蚜虫的资料,那么在后面的理解课文时,学生就可结合对蚜虫的认识来谈棉花姑娘得了这种病的痛苦和难受。还比如五年级《乌塔》这一课时,学生交流了对欧洲和意大利的威尼斯的了解,知道欧洲的汉堡与罗马相距多远,这种感知就成了课中感受乌塔的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活的元素,否则就纯粹是为展示而展示了。

②课中呈现,深化感悟。

学生在合作准备阶段贮备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在学习新课时,这些资源要随时提供机会使其激活,建立联系,为感悟文本服务。比如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学生在前期搜集了许多关于修筑长城时的史实和传说,怎样用?可以在交流文中修建过程这一部分时呈现,再让生对照长城的具体构造体会在当时那么原始的工作状态下,人们竟然能建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长城,加深对“奇迹”一词的深刻认识。这样,就是前期的学习准备成为了学习新知的自由元素,为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资料,成为表达自己认识和观点的鲜活的佐证,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

③课后引用,总结提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收获,如果只为展示而展示,那么这样的积累还只是机械的再现,没有真正内化贮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里,这样的积累在真正运用时就不能轻易的从“内存”中调出,使学习成效不高。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会积累记忆许多名言佳句、诗词楹联等,可用他来表达你对课中人物、事件的感受。如: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知音难觅、乐曲美妙的诗文、佳句,怎样用?在理解课文后,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伯牙和子期的友谊成为人们交友的最高典范,这样的友情经历上千年而历久弥新,请用你积累的有关知音难觅、友情深厚的词语、诗句来赞颂伯牙子期的友谊。

学生课前学习成果在导学课上的有效利用,能够培养学生提炼、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的课前学习做到了有序、有度、有效,真正为课堂学习有效服务。培养了学生根据课题和课文内容等质疑的能力。让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够运用到导学课上,做到了课前学习与导学课的有效链接。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和实践中,努力使导学课习得的方法更好地为习作和课外阅读服务,使学生习得的方法真正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快乐进步 下一篇:浅谈趣味物理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