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中模型制作在形式拓展的探索

时间:2022-10-01 10:48:01

环境设计教学中模型制作在形式拓展的探索

建筑模型作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方案推敲、研究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其课程的定位和作用应当随着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适应新的专业教学环境。本文主要针对环境设计专业中以研究为目的、基于复原与再现的建筑模型制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模型形式的研究与探索。保持建筑模型的研究功能外,将“再创造”的思路植入在建筑模型制作的教学实践中。

当今环境设计在美术学院特有的学术生态中,创作的理念传达与作品本身的内涵塑造同样重要,因此作品的展示手法越来越被师生所关注。设计专业应当发挥自身的跨界性,结合严谨理性的思维方法,将作品的展示艺术化、观念化,将设计学科注重的价值理念外化在作品的陈列手法中。本文主要针对环境设计专业中以研究为目的、基于复原与再现的建筑模型制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模型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模型制作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与电脑表现的建模与渲染相比,实体模型制作由于其表现效果的局限和效率的低下,在专业教学中常常被轻视或者应用不当,只是在汇报展出时冰冷地充当展示效果的装点,没有发挥出实体模型制作训练的优势。因此,需要明确模型制作课程在当今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1.材料与手工情节的培养

设计师的职业诞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工匠身份属性,大量的创造性工作都是围绕着材料展开的。设计是一种创造,而设计的实践本质上是改造客观,手工正是体现了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改造的能力。

2.强化建造过程的心理感知

建筑不同于纸上一挥而就的作品,除了设计过程外,它还凝聚了建造过程的时间与记忆。而模型制作可以很大程度上在工作台上模拟这种过程,强化学生对施工建造的心理体验。

3.比例感与尺度感的培养

实体模型相比于透视效果图,可以产生穿梭与漫游的动态比例感,使人建立三维视角的观察方式。在模型制作中,人物、树木、门窗的尺寸相对固定,也是真实场景中进行尺度参照的重要元素。而我们在看建筑图纸时往往更关注尺寸标注,经常忽略了比例标注的作用。建筑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人与建筑相对体量的印象,建立准确的尺度感。

通过模型制作可以解决的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模型的认知进化过程,即“平面认知——立体认知——维度拓展”首先,模型制作前要有完整的建筑图纸,将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型本身就是一种立体建构的手工练习。而在模型中加入动态效果,例如光影、色彩、结构的变化,甚至在展示中加入个人想象,可以挖掘模型在更高维度上和超现实的表现。

2.学生对于模型展示的观念改造,即“模型设计——空间营造——主题展览”模型制作并非进阶的立体构成课程,我们对建筑形体进行再现时,也是在构建空间。正如课程中往往要求建筑模型需要周边环境的搭配,以及对内部空间的展示,如掀顶、炸开等手法。

对模型的设计

完成的方案通常需要进行展板和文本设计,同样模型作为一种方案展示的载体,也需要进行系统化地构思与设计。

1.材料的选择

学生作业中常见的一种做法是一味地使用模拟真实的材料,因此出现了水纹纸、砖瓦贴纸、绿油油的模型树等模型专用材料。因为比例和光泽度的问题,实际效果很难把控,结果往往不甚理想。这里要明确的是模型制作的重点是空间与形态的模拟,其次才是材质的模拟。选材的原则应是配合展示的光环境突出模型的形体特征,就一般模型而言,色调单一的作品更能体现形态美和材质美。因此不必奢求材料的逼真度,只要将水体、树木、墙体和玻璃的材质加以区分,并适度搭配即可事半功倍。

2.展示效果的提升

这个思路主要基于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进行展示手法上的改进和优化。包括灯光和展台的设计;展位空间的微流线设计;模型的动态设计和互动体验。在这次我院学生完成的作品《时空对话》中,学生只制作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一半,将模型沿中轴线贴在一面镜子前放置,这样对称的教堂就呈现出完整的形态。既节省了材料与空间,又营造出了独特的观赏效果。

3.平面与立体的结合

这种观念已遍及各大院校设计作品展中,设计作品最初都是图纸呈现,而现在是要求用空间来展示平面的图文信息,是一种展板立体化的体现。

4.在实验艺术方向的拓展

经典建筑作品本身就镌刻着文化标签和时代印记,而模型制作也可以定位于一种再创造。随着对于建筑作品的阅读逐渐深入,经典的建筑语言会摄人心魄,随之迸发出的个人联想和创作欲望也可以同原作进行对话与碰撞。在作品《时空对话》中,学生课题组通过平面横切的堆叠手法,切割了128张PVC板材做出了佛罗伦萨大教堂模型。使用投影仪将形变矫正后的图像投射在模型上,包括原貌、变形、材质替换、风格替换、结构提炼、毁灭等画面,配合背景音乐进行滚动播放。成功地营造出视听震撼,展现了对原作的理解和作者再创造的观念。

课题类型的形式探索

在今年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将19名学生分为5个组,分别为概念组、古建组、教堂组、古镇组和民居组。分五条主线展现建筑的设计构思和背景文化,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进行剖析作品,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原作的空间、流线、演变、结构和材料,力求通过模型制作达到研究建筑和空间的目的,实现多重形式的课题成果。由于学院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模型制作与研究”方向作为一个课题组单独在毕业作品展呈现。鉴于毕业设计需要大量的物料消耗和时间统筹,因此我们决定将本课题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合理分配课题类型,使各个作品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同时用一些新的展示手法,使这项课题成果形成一个主题系列展。

为了给学生开题阶段提供方向参考,我们对课题类型你拟定三种定位:(1)注重科普价值;(2)注重研究价值;(3)陈设艺术品。在课题的进展中,我们本着注重过程,保持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参与性的原则。让课题成果具有延展性,使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同时要有思想上的独立价值和与专业的关联性。

实践成果

《土楼众生》:利用土楼的空间和结构特征,在环廊立面进行生活场景的演绎,使用帘幕来刻画芸芸众生的故事。所有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居所生息的状态,人类每个个体都扮演着社会与家庭中的两种角色,这个作品的主题在于探讨不同人“内外有别”的面孔。在画面上使用各种影视和动漫中的经典形象来充当家庭角色,使画面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

《神隐魂寂•汤屋》:经典日本动画长片《千与千寻》场景中的代表建筑“汤屋”,将建筑的元素结合故事情节营造一个演绎空间。通过对影片场景中建筑空间的研究,剖析建筑的“形”,品读建筑的“意”,诠释建筑的“态”,将创作者的情感融入到建筑中去。

《慕古留今•宽窄巷子》:成都历史街区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脉络、建筑风格、商业开发模式等相关研究的立体模型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时空对话》:结合各种建筑、自然、人文的经典视觉元素,对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外观进行重构、移植、再创造,展现对古典建筑从认知过程到膜拜、实验、调侃和戏谑。不仅是跨越半个地球的地域对话,也是和文艺复兴的时空对话。

《匠心独韵•斗拱》: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模型,以及根据斗拱构造特征和物质生态属性创作的主题景观方案。

其中,《土楼众生》用一种独特视角将土楼的建筑空间作为载体,呈现了绘本创作与社会图景的跨界作品。《慕古留今•宽窄巷子》是通过一部影片的图像资料整理,还原出的经典动漫场景;《慕古留今•宽窄巷子》是一个深入、系统、全面的学术调研成果展示模型;《时空对话•教堂》融合了动态光影秀的元素,倾向于装置艺术作品;《匠心独韵•斗拱》则是以科普研究为起点,做出了以结构转化与生成研究为目的的设计作品。

结语

最终呈现出的五个完全不同类型和倾向的模型作品,都源自于环境设计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架构,我们试将这次尝试忝列为“模型创作”,这个过程无疑对模型制作教学带来了更多启发。虽然此类课题是作为环境设计领域的研究,但在内涵上旨在突破学科边界,形式上的拓展是为了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在设计中发挥创造,而设计是服务于社会的。

作者:任志远 樊萌

上一篇:高校新课程体育教学科学化思考 下一篇:环境设计快题课程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