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1:19

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1篇

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其主要目的都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带着实际问题开展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该文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入手,阐述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问题导向;环境设计;教育教学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环境设计教育,都应注重问题的解决,即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自我感官而轻实践应用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增加,对于学生的定期习作难免有所疏忽,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批改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从自身感官出发,过于注重图面效果,作业看上去十分美观,但内容比较空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把设计与艺术的概念、应用混淆了,过分注重艺术的美观,却忽视了设计讲求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设计对象的实际需求。事实上,在环境设计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当我们无法掌握这一平衡点时,应当更为注重设计的本质目的,也就是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而非以自我感官为中心,随心所欲地进行图面形式的设计。

2.重书面表达能力而轻语言表达能力

当一份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把设计概念、设计理念与设计内容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书面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某些好的设计理念无法通过图画或文字在纸面上表达出来时,就需要设计者运用精简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这些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但目前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缺少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不了解自身设计能够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平日的练习中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明确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就可以对学生开展这一方面能力的专项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对于设计者而言,创意、灵感大多来自发现问题的瞬间,特别是对于未被发现的问题的捕捉,然后设计者以捕捉到的问题作为设计基础,建立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教学现场存在的潜在问题,引领学生发现和感受因设计不合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2.借助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概念延伸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大部分问题都有很多解决方法,也涉及诸多领域,甚至大部分是与环境设计专业看似无关的领域。因此,培养设计者的概念延伸能力,能够有效拓展设计者的知识储量与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需求方的位置上分析和了解其实际需求,然后进行设计工作,改变在设计过程中从自我感官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3.学习成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专项培养。环境设计重在解决实际需求问题,对实际需求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为设计提供强力的支撑。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加强与优秀设计公司的合作,利用设计公司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研究实际问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总结,最终选择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应用与实践中应当形成问题导向意识,深度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从学生个人出发,而是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5.明确逻辑语言,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从实际需求的反方向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以全面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会画设计图,无法将设计概念全面表达出来,是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需求问题的。

结语

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设计对象实际需求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

作者:石永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琳,郭慧超.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2篇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叙述中,可看出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第一,建筑是环境设计的载体,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作为实体承载了环境设计,而建筑设计的意匠、空间、功能等又需要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第二,建筑是环境设计方向划分的依据。环境设计根据设计目的划定专业,但不论如何分化与发展,从大的方面分化为以建筑为母体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向并不会变化。第三,建筑学科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教育支撑。建筑学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凝聚了各种信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存在。在《广义建筑学》的前言中,吴良镛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环境设计范畴,包括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仍然是建筑学的延伸,而建筑学无疑是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环境设计的“灰色”属性,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适应面十分广泛,分散在以建筑为主导的工科院系、以艺术为主导的美术院系和以园林为主导的农林院系中。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主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各有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弱势与不足之处。

三、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即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以及设计经济与管理。建筑学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全部知识领域,并且贯穿四年本科制教学。因此,环境设计中的建筑学教学整体意识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自成体系,表现为课程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有机性。二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上的顺利过渡,体现在内容与时间上的自然衔接。三是教学效率的提高。尽管建筑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环境设计整体的课时量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建筑教学内容、提高建筑课程的比重。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留核心内容、摒除重复教学,提高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依照《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的划分,拟将建筑类课程分为四个基础板块,即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管理,分别对应于所提出四个子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

1.建筑理论——设计历史与文化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理论基础属于环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块的组成部分,对应于设计历史与文化板块,是设计创意的来源之一。理论板块主要设置于低年级,笔者建议比重占据建筑类课程总体的25%左右,由建筑概论、建筑历史、设计原理三部分组成。建筑概论课是学生进入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别于建筑学专业,是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概论,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由五个必要部分组成,即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艺术与发展倾向。设计原理课的内容对应于第二板块中的建筑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先修和预备课程,可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方面讲述。对于建筑历史的讲述,笔者建议将建筑风格、空间秩序、建筑造型、结构体系、装饰与色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掌握的重点内容。此外,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未专门设置建筑美学的课程,而是将有关内容分散到了建筑史、建筑设计和美学的课程中。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更适宜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2.建筑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

环境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界面到空间再到场所的意识变革。特别是公共建筑,对于空间和场所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最终设计的成败。第二板块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和场所意识的建构,并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始终,其课时量的比例最大(笔者建议45%),是环境设计从理论到成果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构成训练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在一年级完成。在设计基础环节,严谨的制图与表现训练是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类空间和场地的感知与构成训练。在这一环节中,行走体验、模型制作与图解训练十分有效。建筑设计课程是第二板块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两类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即第一板块内的设计原理和第二板块内的设计基础,并且需要强调建筑与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训练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条线索下的若干类型设计,如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等。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课程下设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最终对应于环境设计的室外环境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这里提倡综合项目的连续设计,即在教育初始就设立若干工程项目(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设置),每一工程项目从对原始资料与环境的踏查、创意设计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再到内环境设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相互衔接,以训练学生形成连贯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的整体意识。以上这些也同时要求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3.第三与第四板块

第三与第四板块均设置在三、四年级。第三板块为建筑技术——设计工程与技术,笔者建议在建筑的总课时量中占据20%的比例。尽管处于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名称的再次变更重申了在该专业设计中对于技术和科学的强调。第三板块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建筑角度与设计工程和技术对应。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技术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园林类院校对建筑技术的轻视乃至忽视;一种是工科院校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直接套用建筑学的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形成适应该专业的建筑技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第四板块为设计经济与管理,建议比例为5%,主要设置建筑经济与建筑管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管理对应,建议作为后者的先修课程。

四、结语

系统论下的环境设计需要的是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观。不管是环境设计师统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师配合建筑来完成环境设计,对于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最终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尽管环境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教学体系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步伐。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仍延续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并未追随国家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而作出转变。笔者在这里仅就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研究来减少认知上的模糊性,希望能使专业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贺美芳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潘俊峰.边缘•边界•跨界——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系统性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3篇

(一)提高学生对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修养

让湖湘传统艺术作品走进校园,借助教育的传播功能整合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并最终服务于教学是地域传统文化支持环境设计教育的首要条件。首先,通过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美术大师授课、讲座并示范精湛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开设民间艺术研究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尝试接触特殊的材料与工艺,领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美妙的美学原理及哲学观念以及工匠千锤百炼的精湛技艺,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再次,在学生课程作业、毕业设计以及各类设计实践过程中介入湖湘地域特点的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关注、学习、亲近湖湘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最后,针对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获得实践经验。

(二)寻找湖湘文化与环境设计课程的切合点

在研究湖湘文化的热潮中,学者们对艺术资源的物化却有所忽略。作为历史背景下的原生态产物,大多数现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无法直接运用于设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原生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筛选,提炼和解析出其中彰显湖湘特色的元素,再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改良甚至重塑,创作出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实用美学兼备的设计作品。以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为例,在了解岳麓书院的人文历史背景之后,如何将以“岳麓”为代表的湖湘精神对接环境设计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讲解、摄影、速写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岳麓书院在建筑形态、空间功能、室内陈设等方面与国内外其他书院的异同,从而总结岳麓书院独有的造型美学,并借鉴书院文化已有的典型案例,设计出以岳麓书院为创作源泉,典雅朴实并且士文化内涵深厚的现代设计作品。

(三)拓展环境设计结合湖湘文化的科学运用

实际上,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这是一条既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方式又体现现代文化特征和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的有效途径。作为湖南近十年较典型的融合地域文化精髓的设计案例,位于长沙市天心阁东北角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力图向公众展示湖湘文化的精神形象。建筑主体摒弃了传统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思路,运用黑白体块形成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外墙大面积的黑色花岗岩与小体量的白灰泥墙穿插设计,暗意湖湘文化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之志,又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之气。先秦时期曾有记载,湖湘人孕育并传承了深厚的竹文化,在广场设计中,紧扣表达湖湘文化的“竹韵”,利用隐没在建筑间隙的密植丛竹来营造幽静轻盈的虚实空间,隐喻着湘楚精神中“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儒雅之风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灵动之美。因此,建立案例分析课程体系式教学,组织学生实地“按图索骥”,亲身感受在环境设计中湖湘文化的踪影和氛围,不仅建立了学科与学科的合作关系,更加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设计中拓宽视野,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地提炼本土元素,重构湖湘文化的活泼鲜亮的全新风貌。

(四)小结

曾经设计教育“求同存异”,强调单一的共性;而如今“存同求异”才能彰显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为了弥补环境设计教育的过于西学东渐化,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是环境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本土设计专业人才,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增强竞争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对地方社会的关注,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今后的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迈向彰显民族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民俗特点的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4篇

(一)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设计教学则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课与毕业实习都是放任自流,更甚者有些院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单位与其专业没有任何的联系。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的,必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达到岗位需求,为社会、用人单位创造效益。

(二)教师方面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大学一毕业之后就进入教学岗位的,对于环境设计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空有理论的教师显然并不足够,学生们更需要的是在设计岗位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引进上进行注意,以及加强教师顶岗实习的力度,教师也应该抓住一切提高自己的机会充实自己。

二、环境设计中教学创新及提高途径

(一)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

想要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社会岗位对接,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设计工作室,增加教学第一实践点,让学生直接学习到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并且把这个工作室打破年级的分界,使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更早地为自己的未来制订计划。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材料考察中心

环境设计说通俗一些就是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景观设计),无论做室内外设计都脱离不了材料,不同的装饰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比如室内设计需要设计出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设计者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对材料的性质和加工工艺熟练掌握,做不到的话就只是一个空有美感而不能付诸实践的方案。对于装饰材料的认识只用语言是达不到教学需求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实物并与之亲密接触后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通过建立材料工艺考察中心,把装饰材料中常见的材料的性能和质感正面地展示给学生,并教其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节点详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到各种材料的特点及其施工工艺。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性实践设计,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空间需要与形、色等造型元素密切结合选择出最恰当的材料,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练习快速地提高。

(三)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在教学中,很多模拟实验都不如实践的磨炼,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能培养更高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磨炼实践技能。所以,一所好的院校需要去建立一个甚至更多的教学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更早地到合作单位实践,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到整套方案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学会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环境设计的工作别讲究团队精神,例如,一栋大厦的装修、一个公园的设计是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就完成的,通常这样的设计方案都是由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所以与人的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可以就理论问题让学生展开研讨,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思考和表现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养成了集体研讨的习惯并和他人有效的合作精神。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意识到学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学校都会把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展现每个人的特长,将个体创造力纳入到集体中。在日常作业中很多老师都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与锻炼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出了更全面的方案,也让学生掌握与他人协作所应有的态度、手段和原则,为进入社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的面是比较单一的,这样就不利于其知识面的拓宽及见识的增长,而参加比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整个比赛活动中,学生从设计的准备阶段、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到最后的评价阶段可以得到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并通过比赛扩大了其合作交流的圈子。尤其是一些全国性的比赛,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全国优秀的设计师以及同样在校的各大高校学生,无论是否能在比赛中获取名次,对其都是宝贵经验的累积过程,不可错过的交流平台。

(三)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通过考察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地将环境设计的实质与内容弄明白,所以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不尽合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切身地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实践中去,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相关学科发展规划

就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来说,很多都被忽略了,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照明设计、工程预算这些学科,即使讲到教师也是一带而过,这就使学生出现一个现象,其只能设计出“完美”的设计图,却无法解决实际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导致只能纸上谈兵。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种更加多维度的视角去思考和对待环境艺术设计这个领域,开拓思路,关注自身与周围的联系,就能真正地推动这个专业向更好的未来前行。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教育;社区环境设计

1 目前社区环境的主要问题

1.1 设施功能不完善

当前社区环境已经考虑了小孩的活动需求,大多设置了一些活动设施,但是设施的设计过于简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考虑小孩的年龄层次、生理发育需求、参与创造的需求等。

1.2 绿化教育功能缺失

目前社区绿化主要考虑美观,设计中关注层次、色彩、健康等基本法则。没有考虑孩子与树木花草的接触和互动。

1.3 空间设计单一

除了个别社区出于提高档次的原因设置了一些水景、地形之外,大多数社区环境空间比较平,缺乏想象空间。

1.4 交往功能不完善

除了在活动场地外,没有更多的交流互动空间。

1.5 安全性差

设计中满足了基本的规范,但是缺乏对孩子尺度的研究,很多设计实际上对于孩子的活动会形成安全隐患。

2 儿童的活动特点及需求

2.1 3~5岁儿童活动的主要特点及需求

这个阶段儿童肌肉的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喜欢和其他孩子玩耍,有时充满竞争性。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需要设置跑步、平地跳跃、平缓坡攀爬的柔性场地以及较矮的攀登设备、各种中、小型运动器材。

2.2 6~8岁儿童活动的主要特点及需求

孩子特别活跃,个体表达强烈,精细动作更加熟练和自如,比较复杂的按钮,机械装置,有动作和互动的玩具对他们来非常有吸引力,且操作简单。在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需要较大的跑步活动游戏场地,不同类型的钻、爬和攀登设施,多种运动器材。

3 儿童心理特点

3.1 3~5岁儿童心理特点及需求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脱离婴儿期,对外界有着极强的感知力,渴望接受视觉、触觉、听觉以及嗅觉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万物充满了好奇。

3.2 6~8岁儿童心理特点及需求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积累一定的文化信息,可以理解幽默和典故,并能欣赏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喜欢冒险,他们的追求,比自己实际年龄会大3、4岁 。喜欢创造性地进行身体运动,胆大鲁莽。

4 社区儿童环境设计

4.1 设计原则

按年龄段分区域设置。活动设施及场地应按照不同儿童的年龄段分别设置,可以使儿童的更好的互动交流及减少不同年龄段孩子在一起伤害的风险。按儿童心理及生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场地及设施。

4.2 空间对策

按照以上分析,社区中至少应包含已下空间:分年龄段的独立场地区及设施区、探险空间、感知自然的绿色空间等。

5 社区绿化空间设计

5.1 仿自然的环境

社区里应该有树林、花丛、小溪,树林中有小动物和小鸟,花丛中有各种昆虫,小溪中有小鱼和青蛙。孩子既可以远距离的观察,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白天可以认识自然的色彩,夜晚可以倾听自然的声音。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想象力以及快乐健康的心理。同时,可以创造一些让孩子参与社区环境维护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孩子之间的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逐渐创造一个儿童与社区环境空间的相互共生的关系。

5.2 游戏环境

现在的社区环境设计中,在这方面考虑的比较多,但不全面。平整的场地和冰冷的器械不是孩子游戏的全部。目前国外有些做的好的儿童游戏空间,可以捉迷藏、爬小山。甚至有的地方就是一块土地,孩子可以在上面自由的发挥,总之,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3 劳动的场所

社区中至少要有那么一小块地方,可以种植西红柿、蔬菜等。可以让孩子参与,知道食物从哪里来的。有了种植劳动的体验,孩子能够相信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食物。并逐渐培养其成就感及自信心。这样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要实现上面提到的环境,需要物业等部门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能够通过环境的营造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加深孩子们对自己所居住社区的认识和关怀,培养并增强孩子对所居住的社区的关心与爱心,激发孩子们原有的想象与创造潜能,提升孩子们与居民及环境之间的丰富的共生关系。为了使孩子们在社区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6篇

一、对高校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进行定位

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面临的市场需求比较多元化,因此,由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领域代替了传统的较为单一的装饰功能领域。环境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设计”,应该延伸到构成社会整体形态的融合性设计。但是,现阶段的我国部分高校在环境教育体系上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培养模式还有待健全,也就影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对设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转变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1.构建全新的环境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由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培养代替原来的较为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在对环境设计课程进行设置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环境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使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对时展的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进行引导。

2.使环境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多元化

在进行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时,所构建的培养模式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该模式的建立专业方向是应用型、专业型和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提高;专业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提升;综合型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运用能力和掌握能力进行增加。培养模式不是固定的,要以不同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个性特点来建设,帮助学生激发其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对未来的环境设计领域进行职业规划,进一步促进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

进行环境设计特色专业的建立的注意事项是:首先,要对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凸显,使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优势专业相互结合,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其次,要对高校的区域经济产业和地区经济产业的优势进行凸显,以市场经济作为建设导向,从而使环境设计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最后,要对高校的复合学科特色进行凸显,其核心学科设为环境设计专业,使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科都能收到该专业的辐射,所建立的教学模式要基于综合课程和课程设计,使相互交叉的共同专业课程体系得以有效建立,从而为市场提供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使“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落实,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根据近年来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表明,一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并不能马上胜任该项工作岗位,企业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对其培训,方能完成工作任务。因此,针对于环境设计工作岗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是符合企业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学生要对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中。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独特的性质,目前,一部分高校所设的该实践教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较多的课程仍然滞留在图纸极端,因此,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还有待增强。为了使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设计教育要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技能要求的性质,在进行设计高校该专业教学体系时,要大力推行“工作室制”,而且推行过程要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较好的培养学生符合职业特点和行业的需求。基于环境设计岗位的需求,该课程的载体是实际项目,教育途径是工作室,教育主线是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同时与工学进行相互作用的双轨制培养模式被称为“工作室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采用了这种教育体制,使专业纵向组合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实践教学中完成课堂、工作室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实际项目教学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设计课程中得到实践与工作的体验,让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施工、设计或管理工作中去,使其专业技能与知识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这种“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对“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应用

环境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其综合性和动手性都比较强。因此,在该专业教育体系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其中三位一体主要指教学、研究和实践互相作用,高度结合。在对不同专业教学交流机制进行构建时,首先要打破内部制约,使专业之间和年级之间的教学得到有效交流,同时采取联网模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进一步发挥。例如,在该专业教学中,可以采取结合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来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划分,包括: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染织设计等,使教学知识平台能够互相关联,相互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与企业进行积极的合作,适当的在校外设立环境设计教学实践场所,将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实现。综上所述,当今时代是环境设计行业领域的发展高峰,也对新型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转变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体系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对我国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在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和教学体系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从而对社会定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满足。我国高校要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保证所培养的设计人才队伍更具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力等。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育 湖湘文化

检 索:.c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 Based on the featured culture is one of the trend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design personnel. This articles talk about the local culture of Hunan, Try to explore how to excavate and make use of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d it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 design educ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design art idea.

Keywords :Environment Art, Design Education, Local Culture of Hunan

Internet :.cn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长期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与更替并济的文化传统,包括当地人的历史遗存、生活习俗、、艺术形式等。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环境设计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面临困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应把本土地域文化资源和现代设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问题

(一)湖南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融合地域文化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湖南省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据市场调查数据和行业用人计划分析报告表明,全省具有室内设计资质的企业1300余家,2012年全省装饰设计工程量达1000余亿元。但是,每年大批求职毕业生的“无差别化”,造成“一职难求”的现象。

环境设计专业体现的是功能和科学融合的艺术美,而人文精神就是这种美的主要支撑。所以,如何突显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成为人文特色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湖南本土高校的地域文化教育收效甚微。例如,湖南师范大学在与本土艺术相关的课程中仅设置两个学分的“民间艺术”选修课;湖南大学在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课程中只有“中国民间艺术”选修课;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雕塑专业开设“本土艺术欣赏”;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未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对本土艺术有所了解的设计专业学生不足20%,能主动在设计创作中运用的仅有11%,湖南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对于湖湘文化特色教学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国外环境设计教育融合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式经验借鉴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非常重视传统地域文化和当代设计教育融合的问题,并且卓有成效。例如美国,其文化的包容性促使各种外来移民文化容易形成混乱繁杂的局面,但是美国高校环境设计课程对形成本国文化主干的欧洲文化研究很深,很早开始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对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据统计,84.4%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会讲授与美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此外,我国领邦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筑波大学、大阪艺术大学等高校也非常注重地域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课程结合。为了培养学生欣赏传统艺术的能力,教师在日本工业史、美术史、室内设计史、日本建筑史等课程的教学中,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本国传统的绘画、染织、书艺、雕塑等艺术,加深对本国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使之传播于世界。因此,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应该高度关注地域文化的因素,为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功底、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

二、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策略

20世纪90年代之后,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极富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分支,不仅在学术思想、精神文化领域源远流长,而且物质文化也使得湖湘文化一脉相承。这些物质文化包括传统建筑、民间美术技艺、湖湘八景、湘竹、湘绣等等。湖湘灵动多彩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可以作为环境设计教学研究的课题项目,并通过课题项目促进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形成独具湖湘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教学资源。

(一)提高学生对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修养

让湖湘传统艺术作品走进校园,借助教育的传播功能整合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并最终服务于教学是地域传统文化支持环境设计教育的首要条件。首先,通过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美术大师授课、讲座并示范精湛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开设民间艺术研究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尝试接触特殊的材料与工艺,领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美妙的美学原理及哲学观念以及工匠千锤百炼的精湛技艺,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再次,在学生课程作业、毕业设计以及各类设计实践过程中介入湖湘地域特点的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关注、学习、亲近湖湘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最后,针对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下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获得实践经验。

(二)寻找湖湘文化与环境设计课程的切合点

在研究湖湘文化的热潮中,学者们对艺术资源的物化却有所忽略。作为历史背景下的原生态产物,大多数现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无法直接运用于设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原生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筛选,提炼和解析出其中彰显湖湘特色的元素,再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改良甚至重塑,创作出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实用美学兼备的设计作品。以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为例,在了解岳麓书院的人文历史背景之后,如何将以“岳麓”为代表的湖湘精神对接环境设计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讲解、摄影、速写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岳麓书院在建筑形态、空间功能、室内陈设等方面与国内外其他书院的异同,从而总结岳麓书院独有的造型美学,并借鉴书院文化已有的典型案例,设计出以岳麓书院为创作源泉,典雅朴实并且士文化内涵深厚的现代设计作品。

(三)拓展环境设计结合湖湘文化的科学运用

实际上,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这是一条既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方式又体现现代文化特征和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的有效途径。作为湖南近十年较典型的融合地域文化精髓的设计案例,位于长沙市天心阁东北角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力图向公众展示湖湘文化的精神形象。建筑主体摒弃了传统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思路,运用黑白体块形成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外墙大面积的黑色花岗岩与小体量的白灰泥墙穿插设计,暗意湖湘文化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之志,又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之气。先秦时期曾有记载,湖湘人孕育并传承了深厚的竹文化,在广场设计中,紧扣表达湖湘文化的“竹韵”,利用隐没在建筑间隙的密植丛竹来营造幽静轻盈的虚实空间,隐喻着湘楚精神中“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儒雅之风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灵动之美。因此,建立案例分析课程体系式教学,组织学生实地“按图索骥”,亲身感受在环境设计中湖湘文化的踪影和氛围,不仅建立了学科与学科的合作关系,更加培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设计中拓宽视野,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地提炼本土元素,重构湖湘文化的活泼鲜亮的全新风貌。

三、小结

曾经设计教育“求同存异”,强调单一的共性;而如今“存同求异”才能彰显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为了弥补环境设计教育的过于西学东渐化,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是环境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本土设计专业人才,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增强竞争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对地方社会的关注,使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今后的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迈向彰显民族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民俗特点的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湖南省校企合作深化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湘教通【2012】142号);及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汉民.湖湘文化传统与现展[G].湖南社会科学,2011(1).

2 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

3 季铁,杨媛媛,赵江洪.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与本土设计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艺术教学

建筑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技术和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建筑装饰以雕刻、书法、图案、纹样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作为载体,表达建筑文化、展现建筑风格。因此,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当代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是中国现代环境设计的源泉和根基。

一、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1.建筑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在使用对象上分为两类:民居建筑和皇家建筑。这两种建筑在色彩上截然不同,民居建筑大多和当地环境和谐统一,色彩趋于清新自然、古朴雅致。如湘西的吊脚楼,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依山建造,顺着山势蜿蜒起伏,犹如一个个精灵隐藏于青山绿水中,建筑色彩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耐人寻味。又如徽州古建筑,运用黑白色调,白墙灰瓦,在葱翠竹林的掩映下,清秀雅致,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在色彩上表达了古人追求淡雅质朴的精神风貌。而在皇家建筑中,装饰色彩追求金碧辉煌、耀眼夺目的效果,多用青、红、黄等纯度高、冷暖色对比鲜明的色块,搭配汉白玉台基,展示出皇家的威严与气派。在现代设计中,传统装饰色彩被广泛地运用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在中式餐厅的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多选用红、绿、金、黄等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代表颜色,在现代设计的空间中表达民族风韵。又如,著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中国红”引起国人的情感共鸣,中国馆的大红斗拱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设计意义。

2.建筑纹样

传统建筑装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装饰纹样多出现在梁柱、门窗、檐口及柱础等建筑部件上,内容多为人物、山水、花卉、动物、神话传说等。传统建筑装饰在形式上丰富了建筑的单调感,赋予了建筑特定的象征寓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趋吉避凶、追求福寿安康的美好意愿,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时代在前进,但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意愿的追求不会改变,传统建筑纹样所包含的艺术文化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如植物纹、几何纹、冰裂纹等纹样也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3.建筑雕刻

传统建筑雕刻是用建筑中的木材、砖石等材料,通过不同的雕刻题材装饰,表现建筑的古朴灵秀和华丽富贵,是传统建筑阶级性和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设计中,很多室内空间和园林景观都广泛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纹样雕刻装饰,如园林景观中的廊道倚栏,室内空间中的隔断屏风等建筑部件,结合现代装饰材料,重构传统雕刻装饰元素,用现代手法进行再创作,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建筑雕刻装饰艺术。

二、新形势下对环境设计教育的新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新的要求。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仍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和表现形式是设计灵感的活水之源。现代设计教育要充分意识到个性和精神需求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继承并创造性地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融入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把握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艺术通过教学环节更好地内化到学生心里,培养具有传统艺术涵养和责任感的设计人才,使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现代环境设计离不开传统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但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的运用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其表层下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针对传统艺术符号的形态和意境进行理论分析与传授,引导重学生运用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感知、解读、重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符号;还可以搭建实践平台,构建现代环境设计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中领会和掌握其精髓,同时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民俗民情、民间工艺,对传统建筑进行调查、搜集、研究、体验,在实际情景中解读传统艺术;最后,在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创作等综合实践中以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为主题进行创新设计,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方法把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融合、创新贯穿于现代环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环境设计的有机结合。结语传统装饰艺术和现代设计并不矛盾,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无论何种艺术形式,都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建筑的全球化和设计的现代化对环境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新的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冲击下,更应该理性地对待传统建筑的色彩、纹样、雕刻等装饰元素,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创作思维中,表现在设计作品里,传承并发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檬,吴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中外建筑,2013(2).

[2]董华,梁志.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9篇

一、校园环境建设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环境育人是现代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来陶冶人的情操、静化心灵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指以美的标准培养人的行为和情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美育,可以让人拥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以及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受益终身。校园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窗明几净的校园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二、校园环境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原则

校园环境设计从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满足师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校园硬件设施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景观环境是校园环境的基础,通过植物的种植和搭配美化校园环境。人文环境能够凸显校园文化的氛围,是学校文化风貌的体现。

(一)校园硬件基础设施设计

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是学校功能的体现,为校园教学、生活等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职能。校园硬件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现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和使用功能等科学特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需要充足的采光、均匀的照明,应减少强光或弱光对学生的影响,缓解学生的疲劳、紧张和焦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室内温度和湿度也应保持适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舒适度,良好的通风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教室应当选择柔和的色彩营造安全、舒适的氛围,如浅蓝、浅绿、米黄,给人以舒适宜人的视觉感受。在宿舍建设方面,应当提供明亮、卫生、整洁的宿舍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天的学习后好好休息,达到放松的目的。其他设施如运动场也是校园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形状、位置和布局都应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应符合校园的整体规划。

(二)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学校教育环境的辅助,是校园灵魂的展现,应利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加以规划和设计。校园景观设计需要处理建筑与景观的相互关系,根据建筑的类型、特点和气质选择合适的景观,以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连续创造的自然艺术形态。校园景观设计应突出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设计中强调生态与环境的结合,以更好地展现校园环境设计。在绿色种植设计上,应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复合式立体种植,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校园主干道两旁种植常绿树和阔叶乔木,并搭配四季花卉和彩叶植物以增加景观的视觉体验。在区域景观设计中,应当突出空间的组织与划分,依据不同的空间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处理。如生活区的景观设计应有别于教学区景观设计,多种植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园林保健植物、芳香植物等增加观赏性和生活情趣,促进师生身心的放松。在景观布局上,可以增设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和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来强化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与校园基础建设整体统一,达到美化校园环境的目的。

(三)校园人文环境设计

校园人文环境是指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想情操、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应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挖掘其历史内涵、提炼其人文精神和校园品位。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还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引导认识的积极作用。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荣誉和地方资源,这些都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因素。学校可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生的荣誉感,利用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认同感、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社会的热爱。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可以用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在建筑物内的主要位置展示建筑的历史和变迁,使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对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应和校园景观环境一样,做到与校园基础设施的协调统一,同时应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校的人文环境,以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

结语

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润物无声的感性魅力,是影响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素。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习风格元认知自我调节知识构建团体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二、元认知自我调节与网络教育激发作用

当前,我们常以上网获取信息而大开眼界,感觉确实是丰富了知识,但就网络教育的效果而言,并非获取知识是最终、全部目的,否则我们的网络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教育中,帮助学习者填充知识多了一道残酷的工具而已,对于学习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的开发并非有多么明显的帮助。而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去批评、思考、学会学习、对个人的潜能有所了解的人。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必须有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构筑知识、理解学习者已完成的工作,并能开发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关于学习者无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对于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有所启发。

元认知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知、调节与监控。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就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善于元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最常用的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有:一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或设问;二是明朗化或试图解决疑问;三是概括或者回顾学习材料的要点;四是预期或估计后面的内容。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理解过程进行自我讲解。

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就是要对学习者有明显的激发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一是突出重点,唤起注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内容是千千万万的,只有那些新颖有意义,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被学习者所选择,才能引起学习者的设想与疑问,从而致力去探索。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中,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富有创意的形式。二是提供知识背景,试图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围绕一些关键的概念而组成的网络组织,其中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和命题。如果能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那么学习者就有了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就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当学习者感到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的给予一个帮助(查询)系统,给学习者一个知识背景的线索,达到激活学习者内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三是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一些概念和短语把所学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实、现象、原理清晰地图示出来,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有一个提示,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与计算机中已有资源、教师、同学的意见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四是给学习者一个操作与验证的单元。学习者学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相关内容,让学习者将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或操作程序进行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构建团体与网络教育交互作用

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是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一大优势,能较好的使学习者处于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者使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更高层次的网络进行交流。但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有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就乐观的认为,只要提供了这样的系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然,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习者在上网的大量信息中“遨游”会因探究中缺乏方向和条理而受损;如何设置不同的交互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再好的交互网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构建团体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习者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习者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构想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网的教育与知识构建团体的内涵,确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交互网的教育功能确实为实现知识构建团体这一教与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构建团体的实施要求又为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有效发挥,提出了有依据的设计条件。一是要使学习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也就是在交互进行地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习者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上要有一个“导航”系统。二是要根据交互学习的不同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通常而言,在网络交互教学中有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讨论来学习。一般是某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求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有关学习者与其讨论。2、通过共同建构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发出指令,大家停下来就共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认知能力的构建。3、通过指导来学习。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向教师发出请求,当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其指导时,便可进行指导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师要明确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然后给以相应的启发和提示。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第1期。

(2)兰学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解过程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1999年4期。

(3)赵国栋编译:〈〈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课题:交互网运用于学校教学〉〉,〈〈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12期

上一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下一篇:艺术海报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