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1 10:40:34

论多媒体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多媒体技术为现代化的教学带来了机会与挑战,在这些传播符号如图片、文字、声音等多方位的刺激下,现代化的课堂效果好于传统课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还不能很好的运用这一新技术,主要表现在两种误用倾向,在二者中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使多媒体课件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符号;图片;文字;课件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也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多媒体的应用使传统的讲授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诚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带给了课堂勃勃生机,但同时不恰当的应用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效果埋下了隐患。

实践证明,比起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是因为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图像、文字于一体,是一种多种符号的集合体。不可否认,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我们身边充斥着异彩纷呈的图像,如影视、广告、印刷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家庭装修、服装等,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人类看、听、闻、触几大感觉功能中,看又是第一重要的信息接受功能,因此图片和图像的招徕功能已远远大于语言和语言的凝固状态——文字。听觉符号如声音(音响、音乐)更是有着强烈的抒情性,视听符号的配合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研究表明学习同样的内容在同样的3小时内,仅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口授方式,学生仅能理解60%;如果能增加看的内容,学生就能理解70%;如果看、听、说同步使用,学生能理解90%。这正说明了多种传播符号的综合运用能使现代化的课堂明显好于传统的课堂,这是因为:

首先,多种符号的交互与叠加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一个人的注意力很难持续地集中15分钟以上,但是如果让一个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他的注意力能保持很久,直到电视播放的内容他不再感兴趣。这正说明了语言符号和图像声音符号之间的对接受者影响力持续时间的差别。多媒体授课方式正是利用了图像声音符号的优势一次又一次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只能保持15分钟的注意力阶段性的延伸至45分钟。

其次,多种符号的交互与叠加使得课堂的容量增大。现代社会要学的知识与技能太多,学校也与社会接轨坎去了许多课程的学时,这就使教师面临着课时少,内容多,讲不完的局面,多媒体的运用虽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但由于图片具有直观性,省去了教师描述、学生理解的时间,这无疑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丰富了课堂内容。

第三,多种符号的交互与叠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图片和声音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使得学生更容易走入课程的情境当中感同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其学习效果始终成正比例关系,如今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投入程度不多,这是困扰传统教学的一个现实问题,而多元化符号的使用至少可使这一问题得到部分的解决。

这些优势使得教师都积极地抢占多媒体资源,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却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这种资源的效用,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时往往呈现出两种现象:

第一种,课件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教师以此来代替写讲稿,将网上的资料粘上即可。文字本是对内容的关键性的总结和附带的说明,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提示教师讲授内容的作用,却不是代替讲稿的作用。教学本应以学生为本,而这种现象则方便了教师,害了学生。因为,语言(包括它的固态形式:文字)是具有抽绎性的,语言的抽绎程度虽有高低之分,但和图片相比,毋庸置疑,语言(文字)是抽绎性高的符号,因为无论多么生动的语言也无法替代图片的直观性,它永远无法事无巨细地描述现实的各个细节,而图片则可以如实地反映现实的细节。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大片的文字无异于高度抽绎的语言,学生在面对这些文字时不得不分散注意力,花更多的时间阅读理解。而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焦虑甚至是倦怠,而教师也容易对文字产生依赖。

第二种,课件充斥与课堂内容关联度不是很密切的图片,甚至以播放视频、电影来代替讲授。这种运用往往能博得学生的欢迎。处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感觉的享受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之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疲劳程度加大。人们更愿意选择摄取直观、简单、形象的信息,这就决定了以文字为传播符号的抽象程度大的信息进入了快餐化时代,图片和图像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理所当然的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简单的心态去审视身边发生的事情。今天的人们将这种视觉愉悦的选择权利运用到了极至,所以,报纸变得色彩缤纷,图文井茂,杂志更加绚烂多彩,把图片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电视就更不用说了。而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一代,这一代人是吃着电视的奶长大的一代,这些“电视人”在画面和音响的感观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和逻辑思维完全不同。这也造成了他们不重思考只重感觉的思维特点。图片、音响和影视迎合了他们的感觉,却使他们的思维更加麻木。在文学课程的讲授中,课件中的图片虽能增加课程的生动形象性,更容易走入文学中所描写的情境。但是图片这种符号也有着致命的弱点,这就是长期接触图片会限制人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而且文学艺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如中国文学的意境美、外国文学的哲思美,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去体味去想象去感受的,而不是单靠图片影像就能领悟的。

由此可见,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实质上是多元化符号带给我们的多方位刺激,各有各的好处和缺陷,如何在教学中使他们相得益彰,这需要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但是,教师在面对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多种符号时,应该更多感受到的是来自于这些符号的压力,而不是窃喜,因为这些符号的运用应该建立在教师教学水平相对成熟的时候,拥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才能不依赖于多媒体,才不至于在它们集体光芒的掩饰下隐藏自己退化的教学能力。真正好的老师是这些多元化符号的驾驭者,他可以没有这些符号,而符号绝对不能没有他。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何江波(1982.9~),女。职称: 助教;研究方向:新闻学。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探讨 下一篇:浅析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