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画家米勒

时间:2022-10-01 10:29:43

摘 要:"农民画家"米勒的绘画取材和表现手法独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农村的面貌,他用自己的真挚情感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并揭示了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围绕土地所产生的喜悦与悲哀。用油画的语言完美的把"农民"这个主体表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米勒 现实主义 乡土 农民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一、米勒是法国现实主义代表性的画家

米勒是法国近代现实主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艺术在法国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他一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他把审视建筑在永恒的人道精神之上。爱不能施与,否则就是做作的爱,爱人要如爱己,这是和谐自然的爱,米勒的画有这样的爱,不少人把他列为自然主义画家,却没有领略到他那尽管与自然和谐然而却独立于自然的道德的精神内涵。播种者和簸谷者的艰辛、扶铸者和劳动者的劳苦、拾穗者和喂食者的贫穷,在米勒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我们熟知的还是较为陌生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的之深入。在他那时代,绘画几乎都是贵族的,与平民无关,而米勒终其一生就是努力想将这个新的创作主题纳入古老的绘画传统里,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油画,而要表达的话题就是将农民当成一个独立的主题。他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他在法国艺术中独一无二,他用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描绘农民,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就像他曾经说的那样:“我只是个农民,是农民中的农民。”[1]35

二、生活环境对米勒的影响创造了他独一无二的乡土绘画风格

对于从小出生在农民家庭的米勒来说,生活是他作品的源泉,米勒能视其自己的生活为现实。他的笔下不再是浪漫的田园,而是直率的现实。米勒1814年出生在诺曼底半岛的一个农村,1837年来到艺术之都巴黎,曾在德拉罗什的画室学过一些“正宗”的学院技术。当时因为生活的贫乏,米勒有一段时间专靠画女画为生,也曾作过罗可可式[3]108的小画,事实上当时许多画家都是这样做的。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从小支配他的心与生活的,决不是贵族生活与都市,而是农民,农村,和大地。米勒最究无法心安理得地把日子这样度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更顺应自己天性的艺术道路。

从1849年开始,米勒移居巴比松,重新投入了乡村的怀抱,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并终老于斯。其间,他完全舍弃罗可可式的画,而努力表现其自己的理想。再那里,他上午到田间劳动,午后作画,他后半生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表现农民劳动生活的。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他们描写自然,亲近自然,赞美自然,征服自然。米勒以他对自然的洞察在其绘画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现实主义的手法从风景扩展到了人物画领域,并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米勒的艺术的伟大之处,是其革命的精神。即反抗从来一切的绘画思想,不顾当时的人们的嘲笑,始终抱定其宗旨,实行其绘画的革命。当他那时代,绘画全是贵族的,与平民无关故下层生活,社会的黑暗面,一向该不画入画。米勒开始描写民众。在这点上他是民主主义者,那时侯democracy(民主主义)在欧洲正是被认为异端的。所以米勒当然也不被时人所喜,生活非常辛苦,死后才受人的追崇。革命精神便是他的伟大的主要条件。故对于他的画,不可单当作造型美术看。他的画中暗示着无穷的意义与感情。他的画材全是劳动者,农民,无知无识的。据他看来,这劳动这的状态中含着无限的光荣,暗示着无限的人生情味。他认为把他眼中所见的最铭感的现象率直地描表为艺术品,是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创作。

三、乡土绘画风格对米勒的必要性

在米勒之前,不少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形象只不过是城市人平素口味一种调剂的需要。千百年来,人与自然之间既矛盾斗争而又相互依存的永恒命运,那种支撑并推动着文明社会的本质原因和本质力量,在米勒的画面上淡然道出。米勒或许不如那些正宗的历史画家善于“思辨”,不善于图解深奥的哲学,但那种发自肺腑的真实,的确赋予了米勒作品强大的思想力量。他的所有作品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一件成熟的作品。也是米勒定居巴比松村之后完成的第一幅杰作。画面中美丽的农村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式成了强烈对比。画面中描绘了:金秋时节,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三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农妇正在田间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她们好像正在努力的用双手拾起生活的希望。她们衣着简朴,但还显得整齐利落,在她们身后是一垛一垛高高的麦垛,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画中没有庞杂的场面,也没有过多细节,十分单纯,令人一目了然。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整个作品的艺术语言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6]145

1858~1859年间,米勒又抛出了一幅扣人心弦的杰作《晚钟》。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农民精神生活:暗淡的夕阳中,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劳动了一天,这时远方缓缓传来了教堂里悠远的晚钟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画家对两人祈祷姿态的形体刻画相当到位,无须细致的面部描写,我们就能够从中感受到这对夫妇忠厚的个性和虔诚的心灵。安详的身影,落日的余晖,遥远的地平线,铲钯,提篮,小推车,一切显得静谧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甚至于观者的情感都溶入到了画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晚钟》与他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画面体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我们好像可以从画中听到乡村傍晚从远方传来的和谐的钟声。米勒心爱这种自然的乡村情怀,这是和他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和他一样终日勤劳的农民的心是一脉相通的。回到巴比松以后,他开始了艺术的高产时期。当他接连不断地把这些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连他以前的老师德拉罗什也不能不惊服地称赞他的成就,说他是艺术的强者! 这幅画在1859年于沙龙展出时,不久被比利时的一名大臣范・普拉埃特购去。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浪潮,胡里契曾批评米勒的作品说,他的农民“不懂得思索,只知道祈祷”。[5]108也有指向画面构图的,如地平线太高了,人物形象太死板。画面前景上那只破篮子是用来掩护小车前的空白的,等等。

四、对米勒总结的绘画理论的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

米勒的写实主义让我们真正感觉的到了现实中的“真实”。很少有人能够相米勒那样真心实意地把农民做绘画的堂堂正正的主题。米勒“看不到”乡村迷人美丽的一面,却看到了比“迷人”更深刻的那些东西。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

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会进入历史,成为后人所景仰和效仿的对象,米勒就是这样以为艺术家。米勒的绘画是如此地柔和,思想单纯而朝气蓬勃,思路清晰而自由,是真正的田园诗。但这一切却并没有让人从他的画中忽略了辛苦和苦难。比米勒稍晚的另外一位天才画家凡?高就从米勒那里得到了灵感,他不止一次地临摹米勒作品,体味着米勒对土地,对农民,对大自然的那份深厚,质朴的情感。现在我们观看米勒的画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到:他的天才与他所描绘的风景十分融洽、和谐。米勒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用画笔和颜色表达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作品始终表达了平凡的劳动者所不平凡的一面,是公认的农村生活的庄严史诗。

参考文献

[1] [法]罗曼.罗兰. 冷杉 杨立新 译. 米勒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33-58.

[2] [英]约翰.伯格. 刘惠媛 译.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83.

[3] 高天民. 法国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06-111.

[4] 邵亮.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6-20.

[5] 李春. 西方美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吴志达. 沈莹. 油画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142-146

上一篇:高职类通信课程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下一篇:中国式创客:崛起在新工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