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时间:2022-10-01 09:48:02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激活课堂、牵动学生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因而,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那么,如何在中学课程教学中保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课堂,牵动学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践证明,兴趣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活课堂的关键。在过去的课堂,教师绝对权威,学什么?怎么学?都是教师说了算。课堂也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大胆发言,相互争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激活课堂,牵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的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尽可能运用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探索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语文教育专家汪广仁说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例如:我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大胆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杜甫:(1)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4)他与同时代的哪位诗人非常相似?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把老师全堂讲授变为让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相关文学常识,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在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这样,学生无形中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时候,有的学生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谈起,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赞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襟和崇高理想;有的学生敬仰杜甫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风格;有的学生甚至还联系到本单元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邹忌和杜甫都有着敏锐的思考和洞察能力,都采用了推己及人的方法……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诗人,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更新观念,发现惊喜。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要独立自学探究,让学生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三个提倡”,即提倡学生走向讲台,提倡学生七嘴八舌,提倡学生标新立异。

例如我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教师一边播放星空的画面,一边导入:“同学们,仰望如此迷人的星空,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我想,画家一定会拿起画笔将它定格在画布上;作家一定会灵感喷薄而出,用语言将它定格在方寸之间,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会联想到星星像眼睛,像荧火虫,像钻石,像泪珠,像烟火,像一个个美好的心愿,等等。然后教师引出我国一位著名的诗人郭沫若仰望星空,写下了一首名诗,让我们一起闭着眼睛听配乐朗诵诗歌,通过录音来领略一下诗人遥望星空,用想象和联想创设的一幅世外仙境。并让学生尝试用“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听课文录音后的感受。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唤醒孩子们类似的生活体验来导入新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学生就能感悟到全诗展现了一副美丽、富庶、自由、幸福、美满的理想生活画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学习原来如此快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课堂行为的如此转变,限而未全,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回答出现,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还会有“被难住”的时候发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尊重学生,多加赏识。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少批评,多赏识。多用如“回答得真好”、“真棒”、“有创意”等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多些欣赏赞许的表情出现在脸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到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那里都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多加赏识可真正体现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不仅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且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引导,给学生更多的自,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课堂学习局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从知识传授者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意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性品德、语文素养得到完整的提升。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为语文新课程教学展现了广阔的天地和美好的前景。

(作者电话:18077410199;邮箱:)

上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下一篇:巧用小学数学“主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