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时间:2022-10-01 09:05:19

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虽然各自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和写作方式,但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对比研究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衔接手段 连贯 汉英语篇

1. 引言

不同语言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方式会因语言的差异而不同。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其各自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和写作方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无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小句、句子等概念不同。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言。而后面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言。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对比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

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3.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衔接的手段有五种: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但有的书中把衔接归为四类。省略和替代合为一种。因为这两者都是通过句法体现语义联系。本文为了对比英汉语篇中的衔接,也采用五种分类的方法。

3.1 照应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英语主要有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等。另外还有外照应,内照应,直接照应,间接照应等等。

英语例句:

(1)Mike loves Jean but can’t get married with her. (人称照应)

(2)Wang lost his mother? I’m really sorry to hear of that.(指示照应)

(3)Both teams claim another game. (比较照应)

(4)How do you like that girl?(外照应指)

就照应而言,汉语也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等。如下例所示:

(5)海喜喜不吃土豆,也许他不屑于吃,也许他吃饱了。(人称照应)

(6)墙根,这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指示照应)

(7)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比较照应)

(8)“这……这怎么行!”他大吃一惊,“你这个玩笑简直开得太大了!”(外照应:“这”指的是郭蹁子带了一个姑娘来给许灵均,并希望他们结婚。)

3.2 替代

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pro-form)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替代主要有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

英文例句:

(9) This dress is out of fashion, you need a new one. (one= dress 名词性替代)

(10)――Will you stop that silly complaining?

――I won’t!(= I won’t stop complaining. 动词性替代)

(11)――Will the Movie Star show up on time?

――I hope so. (so= that the Movie Star will show up on time分句性替代)

汉语中的替代引起了很多争论。胡状麟(1989)指出:语言学家怀疑汉语是否跟英语一样拥有可分别用来替代名词、动词和分句的真正的形式项“one, do, so”。语言学家认同汉字“的”的功能有时与英语中的“one”类似,如下句中“红的”和“新的”:

(12)我不要蓝裙子,我要红的。 (红的=red one)

(13)“妈妈,我的袜子破了。” “再买新的。”(新的=new one)

熙(1980)认为,离开了上下文,我们无法明确解释“one”和“的”指代的对象。

至于汉语是否像英语一样拥有几乎可以替代任何动词的全能替代动词“do”,有语言学家提出了“来”、“弄”、“搞”、“怎么”等词,胡状麟(1989)则认为“干”比其他词使用的频率更高,例如:

(14) 甲

小王,你帮我搬一下桌子好吗? 我不干。(我不搬)

小王,咱们一起复习功课好吗? 我不干。(我不复习)

小珍,今天你洗碗。

我不干。(我不洗)

但在下文中,“干”不如英语的“do”更自然和易被接受:

(15)不自然

你喜欢这首诗吗?我不干。

你妈妈哭了吗?她不/没干。

你想你妻子吗?。

自然

――Do you like the poem?――No, I don’t.

――Did your mother cry?――No, she didn’t.

――Do you miss your wife?――Yes, I do.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汉语中某些汉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替代某些动词,但是没有一个词能像英语中的“do”那样功能强大――可以替代几乎所有的动词。

粗略地讲,汉语的“这样”可看作英语代词“so”的对等词,如下面两例所示:

(16)――别做鬼脸了,那么难看。

――明天的聚会肯定很热闹。

――我就爱这样。(这样=做鬼脸)

――我也这样想。(这样=明天的聚会肯定很热闹。)

3.3 省略

省略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省略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一个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通常都可以从语境中找到。这样,一个句子给另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依据,就是他们之间形成了连接关系。所以,在语篇分析中,省略在句子之间所起的纽带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下面三个英语例句分别展示了这三种衔接手段:

(17)――Do you have two or one brother?

――I have two.(省略了名词“brothers”)

(18)――Have you handed in the paper?

――Yes, I have.(省略了动词词组“handed in the paper”)

(19)――Where have you been recently?

――Fujian Province.(省略了主语“I”和谓语“have been to”)

汉语中省略是衔接惯用的手法之一,如下面几个例句所示:

(20)他知道三棵紧挨着的白杨树后面,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他下车折了一枝,几个人在车上一颗颗地吃起来。(“一枝”和“一颗颗”后面省略了名词“沙枣子”)

(21)“你会跳舞吗?许先生。”

“不,不会。”(省略了动词“跳舞”和代词主语“我”)

(22)“你在写什么?”

“申请。”(省略了代词主语“我”和动词短语“在写”)

3.4 连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的种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手段的标记是各种连接词。连接词是语篇中的“谋篇机制”,它是语篇构建的重要因素。Halliday 和 Hasan (1976)将英语的连接分为增补(additive)、转折(adversative)、原因(causal)和时间(temporal)等四种,分别示例如下:

(23) Under a magnifying glass the stamps look very beautiful, and they help to increase my knowledge of nature. (增补)

(24) General Grant was an outstanding commander, but was not a wise president. (转折)

(25) Americans have a greater life span than their ancestors of a century ago because medical science has found cures for most of the serious illnesses that were common in the past. (原因)

(26) At first he combined it with his school work; later he moved to Oxford and dedicated himself to building the best sort of monument. (时间)

这四种连接方式都可以在汉语语篇中找到:

(27) 他既然发现了他的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留着一条狗又有什么用?而且,这条狗的生命居然和全队人今后的生活有关系。他自言自语地说:“你先去吧,随后我就来。”(增补)

(28) 方鸿渐并未向她谈情说爱,除掠上船下船走跳板时扶她一把,也没拉过她手。可是苏小姐偶然的举动,好像和他有比求婚、订婚、新婚更深远悠久的关系。(转折)

(29) “你别冒失,也别难过。”司机们劝我,“咱们瞒着你,是因为看你们两口子日子过得不错,弄不好倒成了挑拨你们的夫妻关系了……”(原因)

(30) 他开始理解了狗与邢老汉的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要说服老汉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的。同时,对着这个和他在一个庄子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汉,一股深深的乡土情谊从他心里升腾起来……(时间)

3.5 词汇衔接

除了通过以上的语义衔接来达到语篇紧凑的效果之外,还可以使用词汇来体现语篇词义的联系。语篇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词汇,而语篇并不是词汇简单的堆积和聚合,而是词汇间的语义选择、组织和聚合的过程。衔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的产物,词汇衔接是创造篇章肢体的主要手段。对衔接的研究大部分是对词汇的研究,对篇章中衔接方式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篇章词汇模式的研究。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关键的词语。

英文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1)原词复现,(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3)上下义词复现,(4)反义词复现。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31) Bright, very bright, were the stars over the wild, dark Yenan hills. (原词复现)

(32) ... But community colleges also like other institutions called trade schools. Both schools offer technical training.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33) After an hour or so - the sun was rapidly sinking, the white clouds had turned red, the hills were violet, the woods purple, the valleys black-a trumpet sounded. (上下义词复现:文中斜体的各种不同颜色都是color一词的下义词)

(34) He fell asleep. What woke him was a loud crash. (反义词复现)

汉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也有以上四类:

(35) 人啊!应该说海喜喜和她中间有个我,但这时我却不这样想了――我也能得到作为一个人的心必须要有的东西。(人是海喜喜,她和我的上义词)

(36) 死,多么诱惑人啊!生与死的界限是非常容易逾越的。跨越一步,那便是死。所有的事,羞耻、惭愧、悔恨、痛苦……都一死了之。(原词复现)

(37) 过去的不会再来了,我要和诗神永远地告别了。这里是不需要文化的,知识不会给我现在的生活带来什么益处,只能徒然地不时使我感到忧伤。我怀着既是与最亲爱的人分离,又是去和最亲爱的人相会时的那种悲怆与欢欣,到马缨花家去。(文化和知识为同义词,而分离和相会为反义词)

四、结语

学习和使用一种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当交流发生时,人们写下或说出一些句子而非一个句子。而这些句子不仅仅需要语法正确,还要意义衔接;否则,交流就无法进行。衔接关系与句界限没有很大的关系。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其他一些理解语篇的重要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些其他成分也存在于文本之中,但其在文中的位置并非由语法结构所决定。衔接是句子悬挂在一起的方式――使文本的各个部分和谐有序。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手段。

正如胡状麟(Hu 1997)所言,“语篇衔接和连贯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实现”,但是本文主要涉及Halliday和Hasan讨论的五个方面;而汉英语言实现衔接使用的手段亦有同有异,因行文所限,本文只涉及二者类似的一面。对比研究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它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的语言难点的讲解,而要挖掘语篇因素,多角度(如文化、语义、语用、语境、认知、文体)以及多层次(如表层和深层、显性和隐形)地进行语篇分析,要加强用语篇语言学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的研究。(许先文 1999)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6.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Hu, Zhuang-lin. Reflections on A Multi-Level Model of Textual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 In Hu Zhuang-lin & Fang Yan (eds.).Advances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China, 61-88.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1997.

[4]胡壮鳞,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黄国文.《功能语法入门》导读[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许先文.英汉数词文化意义论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6).

[7]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上一篇:“零翻译”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中美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和录取方法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