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感染血常规变化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01 08:12:06

儿童支原体感染血常规变化及临床意义

摘要: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学龄前小儿MP感染有增加趋势,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尽早治愈MP感染小儿呼吸道外病变的关健。小儿MP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本文观察了60例1~6岁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的血常规变化,初步揭示了MP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儿童支原体感染血常规变化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4-01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学龄前小儿MP感染有增加趋势,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尽早治愈MP感染小儿呼吸道外病变的关健。小儿MP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本文观察了60例1~6岁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的血常规变化,初步揭示了MP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MP感染组:为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儿60例,女26例,年龄1~6岁,平均3±1.2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2例,支气管炎34例,支原体肺炎14例,病程3d~4个月。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正常体检的儿童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6岁,平均3±1.1岁。

1.2方法。对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小儿均抽静脉血化验,将两组小儿的血常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t检验。

1.3血常规检测。在地应用日本东亚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抽取2ml静脉血(不加抗凝)进行自动分析。

1.4MP-Ab检测。以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MP-Ab,病程≤2周检测lgM,病程>2周者检测lgG。

2结果

3讨论

MP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它是儿童期呼吸道及其他器官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发病机制倾向于MP直接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紊乱两种学说[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同参与了MP感染后的发病过程。MP感染后,通过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和局部浸润、吞噬和杀伤病原体。在MP感染时,大量激活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2],同时,由于MP的免疫黏附性及代谢产物对淋巴细胞的免疫操损伤,使淋巴细胞表达受抑,活性降低,以CD4+功能降低为主,从而引起MP肺炎患儿免疫功能不平衡,抗原递呈作用减低,B淋巴细胞成熟障碍,同时,外来抗原MP及代谢产物也加速外周血成熟淋巴细胞的调亡,外周血淋巴细胞调亡率升高[3]。本研究发现。MP感染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均降低,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这与上述MP感染后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映有关。国外已有文献报道[4],MP感染后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国内这方面报道很少。国内报道MP感染后,血液系统改变多为免疫复合物损害靶器官引起的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溶血性贫血,国外也有报道,MP感染后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本文60例患儿中也有2例血小板减少,尚未发现粒细胞减少及溶血性贫血。MP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很大比例,以往学龄前儿童MP感染很多,并有增加趋势,帮我们研究了1~6岁小儿MP感染后血常规变化的规律,通过血常规的变化来推断是否感染了MP,并尽快完善MP-Ab检查,从而可早期诊断MP感染。由于条件所限,没能观察到本组MP感染患儿经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的时间;另外,当患儿合并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容易漏诊MP感染,此时应根据临床表现及MP-Ab检查来确诊是否感染MP。

上一篇:浅谈汽车充电站配电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农村公路施工管理的若干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