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居民预防性消费储蓄的实证检验

时间:2022-10-01 04:26:06

浅谈中国居民预防性消费储蓄的实证检验

[摘要] 本文拟以预防性消费储蓄理论为研究框架,运用1978年~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来(ECM)来对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本文证明了经济转轨时期中中国居民消费储蓄的预防性储蓄特征,并提出了刺激居民消费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预防性储蓄理论 误差修正模型 实证检验

一、引言

自中国政府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过近30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也从1978年的38.57%上升到2005年的47.17%。与居民高储蓄率相对应,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国民消费率呈现单边下滑的态势,消费率从1981年的53.72%下降到2005年的38.73%,降幅近15%。如何解释和解决中国居民低消费率和储蓄率的现象成为今年来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模型

本文拟将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相结合,推导建立模型:

居民在第t期的消费C可表示为:

Ct=α1At+α2Yet+α3Yt+α’4σt (1)

Ct=α’1Yt+α2’(Yt-1-Ct-1)+α’3σt (2)

上述的(2)式即为本文用以解决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问题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具体分析上式,等式左端Ct为居民消费的短期波动,右端Yt表示收入的短期波动,以一阶差分的形式出现,因而是平稳的,亦可反映流动性约束存在,消费对收人变动的过度敏感性(Excess Sensitivity);(Yt-1-Ct-1)是一对协整变量,反映收人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此项在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出现,确立了生命周期特征对消费短期波动的影响;σt则用以衡量未来收人和消费的不确定性。

三、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根据ADF检验结果,可知居民消费、收入和不确定性因素在水平值检验中均接受ADF原假设,所以上述三个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的。那么进行一阶差分检验后,可知,消费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下为平稳,而收入和不确定性因素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因此,消费Ct,收入Yt,以及不确定性因素三个时间序列都是I(1)过程。

2.Johansen协整检验和协整方程估计

似然值在5%的显著水平上,判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这证明从而可以考察Ct、Yt、σt三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居民消费、收入和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上述三变量的协整方程,进行估计可得:

Ct=450.59+0.68*Yt-1156.62*σt

标准差(97.70)(0.015)(1949.87)

t统计量 [4.61] [45.65][4.61]

R2=0.9883 DW=0.8691

由协整方程可知,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存在长期的正相关的关系,而居民消费与不确定因素存在长期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一单位的居民收入的变动将引起居民消费0.68个单位个正向变动,而一单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将引起居民消费1156.62个单位的负向变动。

3.误差修正模型ECM估计

在实现单位根检验保证数据平稳性和实现变量平稳性之后,接下来进行误差修正模型ECM估计的估计。

Ct=26.22+0.44*Yt+0.03*(Yt-1-Ct-1)-2883.07*σt

标准差(0.071)(0.036)(1876.44)(56.90)

t统计量[6.17][0.72][1.53][0.46]

R2=0.68,AdjustedR2=0.64, DW=1.37

四、政策建议

第一,切实增加居民收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力求使居民收入,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增长率,是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保持协调同步;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收人分配差距。

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国家要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并加多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保险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保险,从而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

第三,体制变迁应加快到位。政府应促进养老、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的改革,使其贴近和保障群众的利益,并且维护其稳定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制度的频繁变迁,居民对未来收人不确定预期必然提高,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就越强,消费需求随之降低。反之,如果改革能够进行得彻底,体制趋于稳定,预防性储蓄也将会随之减少。

参考文献:

[1]斐春霞孙世重:2004流动性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10期

[2]Carroll C.D.,“Samwick A.A.How Important is Precaution-ary Saving”. NBER Working Paper, Oct.15,1996

上一篇:心理咨询消费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特征及行为指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