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初探

时间:2022-10-01 04:04:29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初探

摘 要: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那么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开展好探究性学习呢?以学校的两个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了在物理课堂中开展好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管哪种类型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都应创设好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才能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物理;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

物理科学作为由众多物理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物理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做了解释,大致概括为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五个基本阶段。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设计成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不管哪种类型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都应创设好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才能组织好探究。

中学物理课堂中导学――探究式教学尝试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注:本案例是在介绍“力的合成”内容之前进行):

探究的课题:研究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探究设置的环境:教师先介绍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指出合力与分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具有等效性;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已知分力求合力,寻找力的合成应遵循的规律。

学生探究的顺序:先分析思考,然后提出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方案,最后根据确定的方案设计实验并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点拨:实验误差的处理及提醒学生注意减小实验误差。

较佳方案选登:

1.用两只弹簧秤,一根带有标记的轻弹簧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2.用两只弹簧秤,一根带有细绳套的橡皮条,一个图钉,一个小黑板以及刻度尺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3.归纳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体会:

1.使学生掌握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一物理规律;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验态度;

3.使学生认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案例二(注:本案例是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内容之前进行):

探究的课题: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设置的环境:

1.背景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两节课内容,并拓展定性研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加速度与物体本身质量的关系;

2.要求通过实验研究:在物体质量m一定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的关系;在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一定时,加速度a与物体本身的质量m的关系;

3.要求在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85~86页提供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要求实验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教师点拨: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较佳方案选登:

1.研究对象为小车,通过添加砖码可改变其本身的质量;

2.利用钩码,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绳拉动小车,保证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利用长木板与桌面构成一斜面,让小车在没有牵引力的作用下,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以抵消滑动摩擦力,保证实验中细绳的拉力即为小车所受的合外力;

4.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5.钩码的质量须保证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以钩码的重力近似替代细绳的拉力即作用在小车上的牵引力――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上述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参与教学探究过程为主线,教师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发现和获取知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加速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探究课类型有很多,以上仅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上的两节课,但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感觉到:探究性学习属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它不同于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所从事的自发的探究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掌握某个或某几个探究模式和步骤,而是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大量与教材有关的探究素材,提前整理相关资料,设计探究程序,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曹慧丽.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2]丁明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N].宜春日报,2011.

[3]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谈中职对抗性体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改变作业模式,用“数学日记”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