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1 02:13:23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朱永新教授曾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铸造人的精神品格。《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信息的激增,阅读,特别是纸质书的传统阅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6年世界读书日,有记者调查发现,国人全年平读书量不足5本,令人堪忧。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学校应该将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具体的语文课程,编排进学校的课程表,让课外阅读课内指导,提高师生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教师除了自身要热爱阅读,做好学生的榜样外,还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步入课外阅读殿堂。

一、读前:引发阅读期待

进行阅读推广,第一件事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教师推荐作品时,可以运用如下一些方法:

1. 推荐同一系列的作品。很多课外读物,都有完整的系列。当学生阅读完其中一本,表现出强烈的阅读兴趣时,可以推荐他们阅读一个完整的系列。让学生对同一类作品的各种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2. 推荐同一作者的作品。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大量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对于学生感受语言风格,读懂作品背后的“人”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篇带一本,一本带一套的方式,推荐学生进行阅读。

3. 推荐同一题材的作品。在儿童文学的天空里,有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作家,他们写出了很多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但表现手法大不一样。比如,我们在学习“人类与动物”的专题时,就可以将中国沈石溪、日本作家椋鸠十、加拿大作家西顿等作家的作品推荐给学生。

二、读中:策划系列活动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精读和浏览,都非常重要;浏览,是寻找和辨别的过程;精读,是欣赏和品味的过程。教师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专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之中。

1. 梳理主要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集体的力量,制作人物图谱。根据自己的理解,勾画出每一位人物的肖像,注明主要特征,梳理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读《水浒传》的时候,就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分工合作,画出一百零八条好汉,写出他们最关键的事件,最后集中展示。

2. 梳理主要情节。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故事与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最主要的故事情节逐一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作者的写作框架和思路。

3. 梳理主要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炼最主要的信息,然后牢牢地记下来。例如,在阅读《昆虫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书中的昆虫名单列出来,将图片打印出来,用一两句话,写出这种昆虫最有趣的地方。

三、读后:分享阅读收获

真正的持久的兴趣,来源于成就感,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让爱读书的学生,分享读书的收获和阅读的快乐。

1. 知识点问答。每过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场课外阅读知识问答。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对抗赛的方式,进行阅读知识PK,让热爱阅读、认真阅读的孩子,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2. 读书会分享。课外阅读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教师要满足学生愿望,从近期共同阅读的作品,选择几个具有开放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提高学生认识,激发阅读兴趣。

3. 读后感交流。学生读完一部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受、感想、体会、思考等。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更要让他们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说与写,有一定的关系,但效果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发表和演说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朗读自己的阅读收获,或者在教室里开辟一个专门的栏目,张贴学生的阅读卡、读后感等。

总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悉心指导,将教师的阅读指导,贯穿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全过程,采取引导和强制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由扶到放的目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科学的方法,学生一定会爱上阅读。

上一篇:有一条捷径叫做“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一篇:一个班主任“新兵”的“雅礼”教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