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之我见

时间:2022-10-01 01:05:45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之我见

摘 要: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的建立 ,提高大学生满足社会能力、提升大学生适应市场、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 重要性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大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校扩张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是众人挤独木桥,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大学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大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学生大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创造、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发展创业型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具有超强的创新冲动、创新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形成就业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创业”变为“主动创业”。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大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学习任务没有高中阶段重,学校的管理相对于高中阶段较宽松。会使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作为九零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率,是伴承受学生在职场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对高职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只是注重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技巧、职业意识的培养等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学期两学期能够完成的。往往忽略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紧迫性。到毕业前夕才想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缺少规划导致学生就业时艰难险阻。

4.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化工作,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相关就业知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是辅导员和其他岗位教师兼任,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就业相关知识,但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其他岗位教师拥有本专业夯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兵”,面对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力不从心,只是介绍身边的故事、甚至是照本宣科,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是突出“职业”二字,教育核心是“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要比理论要求高。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的就业职业主要是蓝领,如何成为蓝领,成为什么样的蓝领学生比较茫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认知,才能取已所长,避已所短,才能进一步的制度全速的职业生涯路线,并对职业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是职业探索和准备阶段,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主要的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问题,正确地合理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并有目标的制定学习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只有在职场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充分的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成功实现高层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全校内进行职业生涯普及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西方国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生涯教育,我国由于扩招以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下才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任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社会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规划、职业素质准备等。并配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在内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新生入校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一进校即有“就业难”的压力。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必须及早对自己进行规划,准确定位。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行学业规划,有针对性的为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而设立阶段性目标。例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会计,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会计相关知识,并考取会计证;想要毕业生创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以保证毕业后有针对性的就业。

3.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隶属就业指导部门,教学任务直接受教务处指导监督。就业指导教研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做得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研室每周设置固定老师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政策,将自己准确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就业观。并将逐步将职业指导的重点由求职心理、求职技巧等转向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走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等。让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以便制定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研室应下设两个组,一个是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是讲授就业指导。保证授课教师的专业性。

不少高职院校原来就业指导课程是由师政老师讲授,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缺失。就业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将教师在就业工作遇到的案例引入教学,实景演练,注重实效。

4.以赛促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自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应每年举办一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大赛促进教学的方式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了解职业,了解所学专业,帮助我院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并对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缜密的计划。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是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通过讲授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准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并及时解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求就业教师随时进行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应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教师队伍,提高全省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年第4期

[2]赵树森,张科晓.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谈[J].2009年第4期

[3]田路也,袁晓.试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2012年12月

[4]陈海疆.基于新背影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模式探讨.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9期

上一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高中语文对话模式阅读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