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岸“三通”

时间:2022-10-01 12:05:59

内容摘要:2008年12月15日基本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它的基本实现也标志着两岸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又向前迈向一大步。两岸“三通”问题是两岸关系的重要问题,它的产生发展以及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和平统一进程的步伐。本文主要围绕“三通”问题的产生,现状进行概括叙述。

关键词:两岸“三通”;发展现状;因素

一、“三通”问题的由来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它在提出考虑,尊重台湾现实情况和台湾各界人士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方法解决,通过两岸的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等主张的同时,引人注目的首次提出了“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的倡议,这个倡议后来被概括为“两岸三通”,即两岸通邮,通航,通商。

二、实现两岸“三通”是祖国大陆的一贯政策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呼吁“两岸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业观摩,海峡两岸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95年1月30日,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大陆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在他的“八项主张”中再次提出,我们主张不以政治分歧来影响两岸经济合作。

三、台湾当局在“三通”问题上的阻碍和政策调整

两岸“三通”迟迟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在台湾,阻力也在台湾。相对于祖国大陆积极务实的推动,台湾当局却以各种借口和方式拒“三通”:

1979年4月4日,蒋经国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了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不原则,即:“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其目的就是要禁止两岸间任何形式的往来玉接触,对抗大陆的和平统一政策。李登辉上台后,通过各种措施对两岸“三通”加以阻挠,将两岸“三通”,台商赴大陆限制在“间接,单向,民间”的范围,严格限制贸易货品的种类及投资项目,使两岸直接“三通”无从谈起。1996年,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经贸政策,两岸“三通”更是遥遥无期。上台后,从实现“”的政治考量出发,推行“去中国化”路线,采用“护照加注”“驻外机构更名”“修改教科书”等手法,制造事端,刻意拉大两岸间的距离,阻挠,抗拒两岸“三通”。

但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开放两岸“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去年以来,为了缓解岛内的压力,争取连任,当局对“三通”的问题进行了策略的调整。

首先,高层放话,释放表面善意,行政部门则设置各种前提,进行实质拖延。2002年5月,在金门大胆讲话,表示“三通”是必由之路,要授权民间谈“三通”事宜等等。

其次,大幅修订法规,放宽两岸经贸往来,以落实“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争取民心政策。

最后,扩大“小三通”适用范围,抗拒两岸直接大“三通”。2001年台湾当局为回避两岸直接“三通”,提出并推动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通航与通商,即所谓的“小三通”。

四、两岸“三通”的发展现状

实现两岸“三通”是祖国大陆的一贯政策主张,虽然受到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但进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间接“三通”仍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首先,在通商方面,从1979年到2002年,两岸每年的间接贸易额从0.77亿美元增加到446.6亿美元。20003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一举突破500亿美元,祖国大陆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其次,在通邮方面,1979年上半年,祖国大陆率先开办了对台平信业务,台当局也被迫于1988年3月宣布: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可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寄大陆。

最后,在通航方面,相对于两岸通商,通邮的飞速发展,两岸间的通邮,尤其是直航部分,近20年以来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尽管如此,两岸间接直航仍有较大的发展。随着两岸各项交流的开展,岛内要求直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台湾当局却以两岸试点直航应付岛内各界压力。

五、影响两岸“三通”的主要因素

影响两岸“三通”的各种因素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迟早是要冲破各种因素束缚的,推动两岸“三通”向前发展。中国文化是促进两岸“三通”发展的稳固因素,是“”分子难以割断的精神纽带。政治因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三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美日两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对“三通”问题施加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有多大,但终究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外部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解决“三通”问题还需海峡两岸中国人民共同努力。

六、实现两岸“三通”是历史的必然

首先,直接“三通”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后,两岸的年贸易规模已超过300亿美元。每年,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和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也已经超过300万次。

其次,直接“三通”将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台湾各界特别是工商界一直强烈呼吁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因为直接“三通”有利于台湾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因为开放“三通”两岸的生产要素包括商品,人员,资金等将会依照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流动,大大降低了各种成本。

最后,直接“三通”是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两岸长期以来的政治对立,已经使“三通”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晴雨表。直接“三通”的实现,有利于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使两岸关系出现阶段性的突破。直接“三通”的实现,势必会增加两岸间的互信,并且为两岸间的其他谈判累积经验,这是非常有利于两岸间关系的稳定。

总之,2008年11月4日在台北圆山饭店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就两岸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签署了四项协议,这是为两岸的“三通”做了非常好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春英主编《实录》

[2]于克利主编《海峡两岸关系史》

[3]王永钦主编《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史》

[4]李松林著《我国和平统一进程》

上一篇:发展我国同业拆借市场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的重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