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家乐发展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01 10:38:1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家乐发展的实证研究

摘 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农家乐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在实施和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尝试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徐州市;农家乐;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36-02

一、发展农家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1.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中国农村农业比重过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家乐的兴起,为农业向服务业过渡架起了桥梁,带动了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等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它不仅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更大的意义是在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与出,供与求的链条,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的生机。到2012年,旅游观光农业将发展成为徐州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成30~50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档次的农业园区、民俗村、乡村休闲度假地、农家乐专业村等农村旅游点。全面构筑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具有徐州地方特色,以山水资源、田园风光为主,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农业旅游产品体系。

2.促进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家乐作为一种休闲模式,可以增加较多的就业岗位。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数量多,受经济衰退影响小,产业带动功能强。据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可增加3元。旅游业每增加 1个工作人员,相关行业可增加5个工作人员。发展农家乐需要大批的相关从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比城市化转移,这种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田荒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近年来,徐州市共建设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244个,其中农业观光采摘园80个、休闲生态农庄58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56个、农家乐50个,总投资额57.28亿元。2010年,徐州市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新建和改扩建观光农业景点95个,接待游客203.8万人次,综合收入9.46亿元,培育了一批优秀农家乐专业村,从业人员10万人,吸纳农民工8.91万人。

3.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和村风文明,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包含众多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的整体印象。旅游者热衷于乡村旅游,也正是缘于对浓郁的乡村文化整体氛围的享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充分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充分挖掘各个文化要素的乡村特色与内涵,强化乡村居民淳朴的民风。马庄村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公里处,西邻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东靠206国道,南濒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优越。现有人口2 343,耕地4 100亩,6个村民小组,100名党员,15家核心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一直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富裕百姓,优化人居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现全村已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富裕文明、安乐祥和”的局面,被誉为“华夏文明一枝花”,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4.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家乐具有高度的外向性,它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思想观念等能力,造就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家乐的发展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近几年,徐州市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村庄环境建设、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等,在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变落后的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尽快完成农村电网配套设施改造,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建设。这一系列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又必然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徐州市“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文化元素开发不足。农家乐普遍缺乏互动性和体现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农家乐本来是让人们感受“农家味”的,看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乡村风情,体验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可现在除了吃农家饭、玩溪水、登高山、看风景,其余什么都没有了,很多游客头一回兴趣还挺高,第二次就没看头没玩头了。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卫生程度令人担忧。一是农家乐帮厨的人大都是农家乐的经营者或从周围请来的农妇、村姑,不少人没有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违规无证上岗普遍存在;二是一些农家乐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碗筷、杯盘在清洗时并未按餐饮业规范操作进行,同时,生、熟食混放,生、熟菜墩也未能分开;三是部分食品进货渠道混乱,且存放时间过长,有的已变质还在使用。

3.缺乏合理规划,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经过对徐州市农家乐的调查,当问到经营者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对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对未来没有过多的思考,只有少数几个对现在日益增多的竞争者及单一的经营内容表示担忧,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避免盲目上户,同时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系统的规划,促进农家乐向完善的方向发展。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虽然景区的农民环保意识也与日俱增,但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因为人流量的增多而成为难题,而且这些还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可以解决得好的,需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4.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大多以家庭经营为模式,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的虽然接受景区的培训,但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甚明显。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围农家乐经营的阶段,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三、解决“农家乐”存在问题的措施

1.营造富有乡村气息的农家乐园、强化特色。以“土”为特色,进入农家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屋,饲养的是鸡、鸭、鹅、猪、羊、兔等多种家禽、家畜,游人可亲自体验给家禽、家畜喂料、放牧(养),参与种瓜点豆、攀枝摘果等农事活动的乐趣。草桥镇按照以农为本、农游合一、彰显个性、和谐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以农村村落,农家院落为载体,以农业产业为特色,以“吃农家饭、看农家景、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租种土地、认养果树”。为建设内容,充分迎合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将农家乐总体规划与旅游开发、土地流转等有机结合,先后打造了以坝头村秀玲珍禽园、古墩村农民游乐园和草桥十里生态观光长廊。

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农家乐规范化发展。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徐州市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思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优秀农家乐专业村。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对农家乐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下工夫,做精农家乐品牌。

4.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风云.发展农家乐 建设新农村[J].新西部,2009,(20).

[2] 俞富强,沈培玲,于伟东.“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商论,2011,(2).

[3] 徐广义.仰天湖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丛刊,2010,(1).

[4] 段艳丽,曾磊.保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9).

[5] 周凤英.宁夏“农家乐”特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几点思考[J].农林科技,2011,(2).

[6] 余炳良.对“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

[7] 曹广明,崔翔,赵廷阳.当前中国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

[8] 郑光豹.规模“农家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

[9] 朱万.青海“农家乐”发展及问题探讨[J].青海统计,2008,(10).[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值型内审研究 下一篇:商业银行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风险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