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威的德育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10-01 07:31:02

浅析杜威的德育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变革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字:杜威;德育思想;启示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被称为“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有影响的代表,杜威一生对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研究杜威的德育思想,对我国的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杜威德育思想的内涵和目的

杜威在《伦理讲演纪略》中说到:“道德就是学,就是生长。”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行走,所以只能不断的学习,学的即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而生长既是肉体的成长,也是精神观念和知识能力的生长。

关于“道德教育”的涵义,杜威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性格,不但能从事社会所必需的特定的行为,且对生长所必需的继续不断的重新适应感到兴趣。”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的社会价值。

杜威德育的个体目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社会目的是民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 杜威以“知识、情感、能力”为核心的德育内容

杜威曾明确分析了三者的内在统一关系:“道德有三个部分:知识、情感、能力。先有了知识,了解事物因果厉害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付诸行动。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的激励鼓舞,还是不行的,所以要有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心。但是,单有知识、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的事情,用实际能力去对付他。”

杜威在论及道德三要素时,他首先肯定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有助于做好这件事情的实用的知识都是这个过程的必然要素。其次,他丰富了知识的内涵。杜威的知识观建立了知识与道德的统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知识不仅限于人际交往的知识,而且包括在自然科学、职业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着重地强调了知识的社会属性。知识是在社会性的经验中获得的,并且用于社会性的活动之中。

在杜威的道德思想中,情感主要指兴趣与责任。他主张不应该将兴趣狭隘地理解为对个人功力的追逐,他认为,所谓兴趣,表明的是自我与世界在一个向前发展的情境中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状态。而且,兴趣是个体行动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必须对他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他才会去做,并且尽力做好。由此推论至学校教育。学校对“有用好人”的培养,不是要培养学生遵守固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需要的坚强意志,而是要培养学生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兴趣。

再论及“能力”,杜威认为只有个人为社会服务的才能才能称之为能力,首先肯定了其社会性。其次,个体的能力不是抽象的能力,而是与个人的目的、价值观紧密相关的。概言之,他辩证地将道德的三要素统一于“实用性”与“社会性”之中。

三、 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变革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不仅要使学生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传统的学校德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完全以一种灌输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这种方式导致了学生思想呆板、僵化,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德育应强调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构筑和谐人际关系,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立足课程,开展活动,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德育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有关的道德理论,基本上是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授进行学习。这样开展德育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在思想认识上和知识层面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内化与外化两个重要环节多次转化。一方面通过学校德育课把社会有关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其外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行为,经过两者的反复转化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紧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时间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把课内理论学习更好地化为学生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也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容易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建“道德即生长”的德育理念

我国的学校在德育过程中,通常把道德规范视为德育的核心,将学生是否遵守道德规范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品德是否高尚的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杜威德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启示。杜威将“经验”“生长”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在经验基础上判断道德,道德就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的生长过程。道德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经验改善的过程。并且,他极力反对以某种高尚原则作为标准来严格要求与衡量个体的道德,而且主张将对个体道德的判断置于其经验发展的过程中。所以道德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朝着一定的社会方向成长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生长”为重心,促进受教育者的持续改善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德育过程中构建“道德即生长”的积极德育理念,来指导我国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轶华.论杜威的德育思想及对当前道德建设的启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2]石玉.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6(3)

[3]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周文书(198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加强单位会计管理规范性的优化途径探析 下一篇:农村初中英语口语能力有效培养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