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偏差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01 07:22:59

初中学生心理偏差成因及对策

摘 要:心理健康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青春期的第一阶段――初中阶段,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在这一阶段,不仅内心发生急剧变化,而且会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一定心理偏差。因此,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并给予及时矫治显得尤为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心理偏差 成因 对策 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在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纠治显得十分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此,笔者就初中学生的心理偏差问题

做一点探究。

一、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

1.骄傲自负心理。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小学成绩拔尖的学生身上,特别在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竞赛获奖、父母有权势的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2.单纯求趣心理。求趣激趣,这是教学的原则之一,但是,有一些初一的学生过分地追求接受知识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还想回到幼儿园、小学时代的那种“游戏教育”和“愉快教育”中去,不能努力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3.自卑孤僻心理。多数来自家庭贫困或遭遇父母婚变的学生,往往在干部子女、富家子弟、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甚至变态的自尊,影响学习。

4.胆怯畏惧心理。部分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主要是女生,羞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沉溺于内心活动和笔头表达、内心活动不能外显,妨碍了思维素质的深入发展。

5.浮躁马虎心理。部分活泼好动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低,但就是不能静下心学习,总是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常常“半罐水响叮当”。

6.贪图享受心理。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畏难怕苦,生活上讲吃讲穿。

7.依赖等靠心理。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小学起就依靠家长。教师抱着走,守着学,进中学后仍然是靠教师盯着,家长管着。如不培养起这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严重的依赖心理将埋没他们的才智。

8.任性自私心理。这是表现在初一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他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珠、祖父母的心头肉,一般养成不顾及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学校吃不得一点亏,甚至把教师的批评、班干部的管理看作是故意刁难。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9.虚荣忌妒心理。初中学生争强好胜,学习上互相竞争,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有的学生却用不正当的方法和同学比,对学习上超过自己的同学,总心存嫉恨。这种由虚荣心引起的忌妒心理既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腐蚀着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

10.趋同报复心理。“别人可以抄作业,我也可以;你敢进营业性电子游戏厅,我也敢”。时常有失落感,甚至心存嫉恨,对敢于向教师报告的同学施以报复。

11.庸俗世故心理。少数初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不正常人际关系的影响,过早成人化、世故化,他们既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对待金钱诱惑。

二、心理偏差的原因

1.生理上的原因。初中学生处于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发育开始。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强。但是初中学生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同是初中学生,一部分学生生理已跨入青年期,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童年期。

2.心理上原因。随着生理的变化,“成人感”的出现,初中学生心理产生“独立感”,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教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增强。思维上发展了批判性,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含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行为上出现“独特性”和“受暗示性”,乃至到“抗拒性”,即逆反心理;情绪上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兴趣和愿望上带有随意性、多变性、狂热性,常为了所谓讲“义气”而庇护同伴,或为同伴打抱不平;性感上具有“封锁性”,而对于艰苦的学习活动,特别重要的意志品质,则还处在比较柔弱的状态。

3.环境的原因。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环境教育则确定了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水平。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

(1)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父母本身的性格特征、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行为准则,总是通过其言行或教育方式影响着下一代,以知识教育为主轻视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中国家庭中普通存在的问题。这些学生常受到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溺爱性和专制性。前者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纵放纵,导致孩子产生自恋性或依恋性人格障碍、缺少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意识;后者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父母工作、生活不如意,便将“宝”压在孩子身上,不顾孩子自己的喜好或能力,强行为其设计好成长的轨道,希望孩子考出高分,出人头地,以满足他们的私愿和虚荣心,不如意便责骂、埋怨,甚至心灰意冷,不闻不问。据有关调查表明,约有80%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其父母,有90%以上的家长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

(2)学校。 学校不仅是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社会基本教育单元,还是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品格,才能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但是社会巨大的升学压力左右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成效。教师不得不对成绩好的学生倍加宠爱,对成绩差的学生则百般呵斥。更有少数教师将腐朽庸俗的人际关系引入师生和家长的关系,身教言传,污染了学生心灵,让孩子过早成人化、世故化。

(3)社会。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学生充满好奇的内心世界,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影视传媒、电子游戏机、卡拉OK厅等,使我们孩子面临着极强的诱惑,其不良现象严重地腐蚀着意识薄弱、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娇嫩的心灵。

三、心理偏差的预防和纠正

1.优化教育环境,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社会教育是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三方通力合作,把教师的智慧、家长的愿望、社会的技术相互协调起来,是育人环境的理想状态。良好的环境能起到调节人的心理的积极作用。学校应坚持以德、智、体、美 、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进行教育管理,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思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职业素质,全面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关心家长的修养,任何教育教学的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掌握起码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孩子身上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偏差总能得到及时疏导和矫治。

2.创造教育情景,以激励为心育。

一个勤奋向上、公平和谐的班级对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指出后进生的不足之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进行鼓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其被注意、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要让学生放开自己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支持中,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和真情,理解教师的关爱。教会学生采用积极的方式,如合理的宣泄、积极的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各种烦恼,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3.加强情感激励,培养自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都要受个体的自我教育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设定具体的目标,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引导他们不断为下一个目标努力。随着成功意识的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也将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应因势利导,使他们努力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永不言败,最终成为一个无愧于自己,有用于社会的人。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严峻课题,探索学生心理成长,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心理偏差,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上一篇:多管齐下,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下一篇:找准位置 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