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研究

时间:2022-10-01 07:16:00

基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研究

摘 要: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期间不断学习和效仿德国“双元制”教育建设体系。但因社会背景、国家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堪称世界最完美的教育体制“双元制”是如何影响我国高职专业的设置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和归纳。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双元制” 专业设置

引言

德国的“双元制”是通过学校、企业和政府的相互配合协调,以培养手工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为目标,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人才。但因社会背景、国家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堪称世界最完美的教育体制“双元制”是如何影响我国高职专业的设置呢?高职的专业设置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它既是影响学校招生就业最基本的因素,又是决定学校能否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1.德国“双元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在法律的框架下,确定并明确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各自的职责,将3个不同的主体及其关系表述清楚,以真正实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运行机制。双元制主要是指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到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学习。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1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首先,作为发达国家,德国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其从事制造手工技术的工人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工薪待遇较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没有任何偏见。学生先选定职业岗位,再接收职业教育,学习目的很强。学生在整个受教育期间,可以随时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学校。高校执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因个人兴趣的转变,或某科目的困难而选择退学或更改专业。其最终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

其次,德国“双元制”教育具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双元制”学校不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而且受到行业协会全程监督。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教学目标的制定完全受到前两者的影响。其运行机制有规范的秩序。

1.2德国“双元制”的重要因素。

政府、企业和学校作为“双元制”教育的重要因素,它们各司其职,但也相互关联。首先,政府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持和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在德国,政府和企业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等工作。其次,企业在“双元制”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职业学校处于从属地位,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为企业服务。同时作为主体的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大概70%的费用。企业根据产业需要招收员工,对新招收的员工,企业必须依法送至国立职校学习培训。再次,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属于国立院校。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学制长短、教师资格和进修、考试管理制度和办法等,都按政府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学校需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人员,而不能自己另立项目。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发愁,又不需要为学生的就业操心。

其中,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也是关键。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懂教学法,还要有掌握学校的革新、组织、评价和管理的能力。通过考试取得职业教师的资格后,需经过两年半的培训,合格者才能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用。在工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进修。学校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要求,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对教师产生重要影响。

2.影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点

基于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我国高职教育在效仿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同时,应根据我国国情,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过程中要考虑一些要素。

2.1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保障——调研和良好的师资队伍。

首先,高职专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在设计和设置专业之前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专业一旦设置,就要努力使其稳定地存在一个尽可能长的时间。这样学校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较大投入,也才能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更加完善,并不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拥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也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保障。专任教师熟悉学科内容,兼职教师清楚社会需求,两者有机结合保证了高职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2高职专业设置的理念——坚持设置内容口径适度。

专业设置的内容口径需要适当限制。同样一种职业,存在不同的阶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以岗位群作为专业设置的目标,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专业对应的岗位不宜过多,否则任何一种能力和技能都不能学精学透,从而大大影响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高职院校重在实践技能的培养,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重复。

2.3高职专业设置的原则——坚持需求的协调统一。

专业设置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专业的选择代表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意愿,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一线的综合应用性岗位。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首先,高职专业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体现一定的技术高度,使该专业对应的岗位处在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身份特征的位置,以区别于中职教育。其次,加强生源需求和企业需要之间的信息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专业。注重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步地积累和提升,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使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有机协调统一起来。

3.结语

在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同时,我们应避免生硬照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因素,进行专业设置。在考虑到政府、行业和学校相互协调的同时,还要注意影响高职专业建设的细节部分。坚持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统一,坚持口径大小适度的理念,建设调研及拥有高实力的师资队伍,这些对高职专业设置都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大元.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与创新的战略决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2]马瑞丰.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3]牛小铁.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4]张建华.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

上一篇:学分制下选课制度的改革困境与创新路径 下一篇:实施有效教学行为,积极打造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