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与德育的有效结合

时间:2022-10-01 06:16:25

浅谈作文与德育的有效结合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有效途径。作文与德育结合,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品和人品的结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01-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有效途径。作文与德育结合,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结合作文计划,明确德育目标

作文教学既是作文知识的传授,又可以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载体。教师要依据课标对各年级作文的要求,在学期初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时,明确每次作文的德育要求,实现作文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作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训练题的思想性,就能达到“传道”的目的,学生就会受到德育教育。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训练的主题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内容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教师引导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的“风流人物”,讲一讲他们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创造了哪些伟大的业绩,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明确了作文的主旨和内容,也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总之,习作指导时,教师要把握题目的德育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内容,弄清写作目的,实现“文道合一”的教育。

二、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德育素材

生活实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教师只要留心观察,作文和德育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人类社会中去,充分的体验生活的世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众所周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起关键作用,是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引导学生平时注意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贯穿着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及对学生品质、意志、修养的熏陶。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这样,就实现了德育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三、激发作文兴趣,陶冶学生情感

学生作文训练不应拘泥于教材中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提倡我手写我心。应多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训练,并力求与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相结合、社会生活相结合,如口语训练、写日记、片段训练等。通过天长日久的训练,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能参与的事,都要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围绕当前实际,如卫生、纪律、健康等主题开展口头作文,举行演讲比赛。特别是抓住本班典型的人、事、物为题材,指导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做人,这对于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的精神及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样的训练,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空讲大道理,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缺陷,使学生在进行作文训练,感知生活的同时,情感得到陶冶。

四、养成乐学习惯,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提供了丰富了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发现科学原理。实现德育与作文的有机结合,应开拓作文的范围,把作文与探索科学结合起来,不仅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实例,从作文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长此以往,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了勤于动笔的习惯,从而达到作文与德育的双丰收。

上一篇: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抓好课间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