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成本压力

时间:2022-10-01 06:06:22

户籍改革成本压力

11月4日河南省下发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既然要农民进城落户,就必然涉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相关原有权益的处置,是取消还是保持原有状态?农民进城以后怎么生活?种种问题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温来成认为:“农民进城的根本动力是进城后能够寻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比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更多的收入,能享受到城市文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果进城对于农民而言只是有了市民的身份,但他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不如之前,那农民是没有积极性的。”

《实施意见》中提出,为农民提供公益性岗位。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办法,农民能顺利转化为市民,取决于他们进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工作足够养家糊口,让他们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与当地市民能够达到一致的生活水平,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岗位普遍来看收入比较低,因此专家认为公益性岗位不能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刺激经济发展,让市场提供更多的岗位才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

“以前很多地方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农民离开了土地,房屋也没有落实,就业也没有落实,强行把农民赶进城市,结果是历史遗留问题很突出,社会矛盾很多。”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苏日嘎拉图如此分析。

当然,实现基本就业只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在提高,越来越关注自身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果发展空间不大,农民也不会甘心情愿的变成一辈子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市民。

要提高农民改革后的生活水平,也出于对农民变市民后的相关权益的保障,就要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这是农民、市民真正平等的写照,但同时也意味着财政将承担更大的压力。那么,要保障农民变市民后的种种福利,这笔庞大的财政支出要从哪里来呢?

仔细研究《实施意见》,其中并没有说明如何解决这笔庞大的财政资金的问题。温来成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财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以义务教育为例,以前财政拨款只根据户籍,现在可能更多要考虑实际需要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来进行拨款,尤其是对于农民流入量较大的地区,上级政府、中央政府都要给予更大的财政支持,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有其特殊性,而此次户籍制度改革选择河南作为试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到底有多大的可复制性也有待考量。苏日嘎拉图认为,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重地,改革之后其农业地位会不会发生变化也是一个问题,但是从人口的角度看城市化经验的推广是没有问题的。

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它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与西部地区相比,它的发展又具备一定的基础。如果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在河南省顺利展开,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那么推广的价值应该会比较高。

记者对户籍改革遇到的难点进行梳理发现有三点值得关注,其一,农民变成市民之后,如何保障他们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政府一道“取消农民令”的下达或许比较容易,但要克服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和基本社会保障诸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却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二,城乡户籍完全统一以后,国家如何实行三农政策?比如农村老人住进了城市,性质上不再是农民了,补贴还怎样继续发放?按什么标准发放补贴?这些问题都亟待政府研究解决。其三,如果农民要由农村迁往大城市,这些大城市该不该设立一个门槛,阻止人口的大量涌入,这也是一个难题。

上一篇: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症结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统计应对之策